返回127冥王星轨道上的传承(续)  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127冥王星轨道上的传承(续) (第3/3页)

”。

    “你看这个‘应急舱’设计,”王玲指着三维模型介绍,“借鉴了中国古代的‘瓮城’结构,分为外舱、中舱和内舱,外舱抵御冲击,中舱过滤辐射,内舱提供维生保障。如果遇到极端情况,宇航员可以退守内舱,就像古人退守瓮城核心一样。”

    赵阳则在完善“引力异常应对方案”:“古阿拉伯人在沙漠中遇到沙尘暴时,会让骆驼围成圆圈形成‘防御阵’。我们可以让‘银河一号’携带三艘小型探测器,在遭遇引力异常时,探测器呈正三角形分布,形成‘引力平衡场’,帮助主飞船稳定轨道——这就像骆驼的防御阵,用集体力量抵御风险。”

    就在“银河一号”进入发射倒计时的前一周,实验室接到了来自月球背面“广寒宫”基地的紧急求助:基地的通讯天线被陨石碎片击中,抛物面天线出现严重变形,无法接收地球的指令信号。月球背面无法直接与地球通讯,天线是基地与中继卫星连接的唯一桥梁。

    “天线的抛物面精度要求在毫米级,变形后根本无法聚焦信号。”基地负责人周涛传来的画面显示,天线的铝制抛物面出现了多处凹陷和褶皱,“我们这里没有大型维修设备,只有一些便携式工具。”

    林薇调出“古建筑修复”模块:“宋代修复古塔时,遇到砖石凹陷,工匠会用‘千斤顶’缓慢顶起,再用特制木楔固定形状。我们可以用基地里的液压千斤顶,借鉴这种‘渐进式复位’法,先将凹陷的抛物面顶回原位,再用碳纤维布粘贴加固——碳纤维布的粘贴顺序要参考《营造法式》中的‘铺作’结构,从中心向四周辐射粘贴,确保受力均匀。”

    “但抛物面是弧形的,千斤顶的着力点不好控制啊!”周涛提出难题。

    陈凯翻到古埃及的“金字塔建造”记载:“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时,用‘楔形石块’调整塔身的倾斜度,通过多个楔形块的协同作用实现精准定位。我们可以让维修人员制作多个小型木质楔形块,垫在千斤顶与抛物面之间,通过增减楔形块的数量来调整着力点,就像古人调整金字塔的石块一样。”

    维修工作在月球的低重力环境下展开。维修人员先用木质楔形块固定好千斤顶的位置,缓慢加压将凹陷处顶起,每顶起1毫米就用激光测量一次精度。当抛物面恢复原状后,他们按照辐射状顺序粘贴碳纤维布,并用紫外线灯加速粘合剂固化。6小时后,天线恢复了信号接收功能,“广寒宫”基地重新与地球建立了联系。

    发射前一天,王玲带领团队对“银河一号”的应急系统进行最后一次检查。屏幕上,“星际智慧图谱5.0”的界面闪耀着蓝光,新增的“星际生态”“超光速通讯应急”等模块已经加载完毕,收录了从复活节岛的“石屋防潮”技术到中国的“桑基鱼塘”生态循环理念。

    陈凯拿起桌上的青铜爵杯,将一杯清水倒入其中,杯身的饕餮纹在灯光下与屏幕上的银河星图交相辉映。“你说,古人看到我们用他们的智慧探索银河,会是什么心情?”

    王玲望着窗外的星空,地球的光晕在夜色中格外温柔:“他们或许不会想到‘银河一号’,但他们一定知道,人类对未知的探索永不停歇。就像张衡当年仰望星空制作浑天仪,鲁班伏案钻研木工技艺,他们留下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薪火相传’的精神。”

    赵阳走过来,指着屏幕上“银河一号”的发射轨迹:“你看这条路线,刚好经过冥王星轨道附近,‘玄冥号’会在那里为它提供信号中继。从冥王星到银河中心,这是一条跨越时空的智慧之路。”

    林薇笑着补充:“等‘银河一号’传回数据,我们或许能发现新的天体,到时候可以用古代天文学家的名字命名——比如‘张衡星’‘祖冲之星’,让他们的名字和智慧一起,永远闪耀在星河中。”

    凌晨时分,发射指令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传来。实验室的大屏幕上,“银河一号”运载火箭拖着长长的火焰直冲云霄,如同古代的烽火台点燃的信号,划破了黎明前的黑暗。随着火箭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整流罩分离,飞船展开太阳能板,屏幕上的信号指示灯全部变为绿色。

    王玲的指尖轻轻触碰屏幕上的银河星图,那里有人类从未抵达过的疆域,也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传承。“新的旅程开始了。”她对团队成员说,语气中充满了坚定。

    实验室里,键盘敲击声再次响起,这一次,他们的目光投向了更遥远的星河。桌上的青铜爵杯依旧静静矗立,杯中的清水倒映着屏幕上的星光,仿佛将三千年的智慧与未来的探索,都浓缩在了这方寸之间。

    在冥王星的冰原上,“玄冥号”的探测器正默默注视着“银河一号”远去的方向;在火星的农业舱里,借鉴了古法种植的作物已结出果实;在金星的轨道上,“太白”天文台正捕捉着来自银河中心的微弱信号。而在地球的实验室里,“星际智慧图谱”还在不断更新,收录着新的发现与古老的智慧,如同一条奔流不息的星河,将人类的文明与探索,永远传承下去,直至宇宙的尽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