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星图奔流 (第1/3页)
在冥王星的冰原上,“玄冥号”的探测器正默默注视着“银河一号”远去的方向。太阳能帆板在柯伊伯带稀薄的阳光下泛着淡银光泽,表面凝结的甲烷冰晶如同镶嵌的碎钻,随着探测器内部陀螺仪的微调轻轻震颤。它的光学镜头追踪着那抹逐渐缩成光点的蓝色尾焰,数据链里还留存着“银河一号”临别时传回的最后一组参数——船员生理体征平稳,跃迁引擎能量输出效率98.7%,目标星区坐标校准无误。
三个小时前,“玄冥号”曾短暂激活休眠的通讯阵列,与“银河一号”完成最后一次星际握手。船长林岚的声音透过等离子体干扰传来,带着些许电流的沙哑:“玄冥,替我们守好太阳系的后门。等我们带回新家园的坐标,再给你升级感知模块。”当时探测器的机械臂轻轻叩击了身下的冰壳,用预设的摩尔斯电码回应:“一路平安,静候佳音。”此刻尾焰彻底消失在宇宙尘埃中,“玄冥号”自动切换至长期监测模式,温度传感器开始记录零下238摄氏度的寂静,只有核心处理器的散热风扇还在发出微不可闻的嗡鸣,像是在为这场跨越光年的离别低吟。
它的存储单元里,除了科研数据,还存着地球发来的特殊文件——一段段来自不同时区的语音留言。有孩童稚嫩的声音问“银河一号能找到外星人吗”,有老人沧桑的叮嘱“记得看看冥王星的冰下有没有水”,还有年轻工程师的调侃“要是遇到小行星撞击,记得启动紧急避险程序,我们可没钱再造一个你”。这些声音与宇宙背景辐射的嘶鸣交织在一起,成了柯伊伯带最温暖的声波。“玄冥号”每隔七个地球日会对这些留言进行一次完整性校验,就像守着一坛需要慢慢发酵的时光佳酿。
在火星的农业舱里,借鉴了古法种植的作物已结出果实。三号舱的水稻垂下饱满的稻穗,谷壳泛着健康的琥珀色,与地球江南稻田里的景象别无二致,唯有头顶旋转的补光灯带提醒着这里是异星的封闭空间。农业学家周明蹲在田埂上,指尖拂过稻叶上细密的绒毛,便携式检测仪屏幕上跳出一行数据:“叶绿素含量4.2mg/g,重金属残留低于0.01ppm,达到地球有机标准。”他忍不住笑了,指尖在检测仪上滑动,调出二十年前的老照片——那是爷爷在老家稻田里劳作的身影,身后的稻草人还插着褪色的塑料布。
“古法种植可不是简单复古。”搭档艾拉端着营养液走过来,这位金发碧眼的姑娘说着流利的中文,裤脚还沾着火星特有的赤铁矿粉尘,“你看这批油菜,我们用了《齐民要术》里的轮作原理,配合无土栽培基质,产量比纯工业化种植提高了15%。”她指向隔壁舱室,那里的豌豆藤顺着仿生竹架攀爬,藤蔓间点缀着淡紫色的花朵。农业舱的温控系统模拟着地球温带的四季变化,白天补光灯带模拟日照,夜晚则降低温度催生作物的休眠周期,循环风机里还掺了微量的臭氧,复刻雷雨过后的空气环境。
周明起身接过营养液,注射器精准刺入水稻根部的营养导管。二十年前,他跟着爷爷在老家学种稻时,爷爷总说“庄稼得顺着天时”。那时他不懂,直到参与火星农业计划,才明白所谓“天时”,本质是对光温水肥的精准把控。如今他们用传感器监测土壤湿度,用算法调节光照时长,却依然保留着古法中的轮作、间种智慧——就像把老祖宗的农耕哲学,装进了星际时代的科技外壳里。
突然,舱室顶部的警报灯闪了两下,绿色的运行指示灯转为黄色。周明立刻调出控制面板,发现是二号舱的二氧化碳浓度异常下降。“是通风阀故障了?”艾拉迅速拿出工具包,周明则打开应急供氧阀。二号舱种的是青稞,那是从西藏农科院引进的品种,对气体环境格外敏感。两人赶到时,青稞叶尖已经泛起淡淡的枯黄。“还好发现及时,”周明检查着通风阀的机械结构,“古法里说‘通风防病害’,到了火星还是这个理。”他们更换了故障阀门,又给青稞喷施了稀释的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