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星图奔流 (第2/3页)
物菌剂——这种菌剂的配方源自明代《农政全书》里的“粪丹”改良,能增强作物的抗逆性。三个小时后,二氧化碳浓度恢复正常,青稞的叶片重新挺括起来,在补光灯下舒展着生机。
在金星的轨道上,“太白”天文台正捕捉着来自银河中心的微弱信号。这座由三十六个球面射电望远镜组成的阵列,如同悬浮在金星云层外的银色蜂巢,缓缓转动着对准天鹰座方向。首席天文学家陈砚之盯着主显示屏上跳动的波形图,指尖在控制台的触控屏上轻轻敲击,将信号强度放大了一百倍。屏幕上原本杂乱的噪声中,渐渐浮现出一组有规律的脉冲——间隔1.27秒,强度稳定在23焦耳,像是某种宇宙尺度的心跳。
“排除了脉冲星干扰,也不是引力波的余波。”助手陆凯将分析报告推到陈砚之面前,眼里难掩激动,“这组信号的周期性太完美了,更像是人工调制的。”陈砚之没有立刻回应,他调出“太白”天文台建成以来收录的所有深空信号,将新发现的脉冲与十年前在天鹅座捕捉到的异常信号进行比对。以来信号的频率不同,但脉冲间隔的误差不超过0.001秒,像是用同一把“尺子”丈量过的宇宙密码。
“还记得‘星际智慧图谱’里收录的玛雅天文历法吗?”陈砚之突然开口,陆凯愣了一下,随即调出对应的数据库条目。屏幕上显示着玛雅人绘制的银河星图,其中标注的“银河中心暗区”,与他们此刻观测的天区恰好重合。“玛雅人在没有望远镜的时代,就精准定位了银河中心,或许不是巧合。”陈砚之的目光扫过星图上的符号,那些类似眼睛的图案,竟与信号波形的峰值有着微妙的对应。
“太白”天文台的冷却系统发出低沉的轰鸣,为运行过载的处理器降温。这组新信号已经持续了七十二小时,既没有增强也没有减弱,仿佛在宇宙中存在了亿万年。陈砚之将信号数据加密后发送至地球的“星际智慧图谱”数据库,附带的备注里写着:“疑似非自然深空信号,坐标与玛雅银河星图核心区重叠。”发送完成的瞬间,主显示屏突然闪过一道强烈的脉冲,信号强度骤升十倍,随后又恢复如常。陆凯惊呼出声:“它像是在回应我们的观测!”陈砚之却陷入沉思,他想起导师临终前说的话:“宇宙中的智慧或许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用无线电波打招呼,但它们一定会留下痕迹,就像人类在岩壁上刻下的壁画。”
而在地球的实验室里,“星际智慧图谱”还在不断更新,收录着新的发现与古老的智慧,如同一条奔流不息的星河,将人类的文明与探索,永远传承下去,直至宇宙的尽头。这座深埋在青藏高原地下三百米的建筑,外墙由防辐射混凝土浇筑而成,内部却灯火通明,数百台服务器组成的矩阵发出均匀的嗡鸣,如同沉睡巨兽的呼吸。
数据录入员林晓雨正对着屏幕核对“玄冥号”传回的冥王星冰壳结构数据,指尖在键盘上翻飞。她的祖父曾是“星际智慧图谱”的首批建设者,临终前把一枚刻着星图的铜片交给她,说:“这图谱里装着人类的过去和未来,每一条数据都是文明的火种。”此刻屏幕上弹出新的传输提示,来自“太白”天文台的深空信号数据正在解压,旁边还附着陈砚之团队的分析报告。林晓雨立刻将数据分类归档,归入“疑似地外智慧信号”目录下,与此前收录的 SETI 项目数据、古埃及星图铭文等资料形成关联。
“晓雨,过来一下。”图谱总工程师张启明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林晓雨起身走进主控室,巨大的环形屏幕上正展示着“星际智慧图谱”的可视化模型——无数光点如同星辰般悬浮,用彩色线条连接成网,蓝色代表现代科技发现,红色代表古代文明智慧,黄色则是待验证的未知数据。张启明指向屏幕中央的密集光团:“你看,‘太白’的新信号与玛雅星图、三星堆青铜神树的天文符号,在空间坐标上形成了三角对应。”
林晓雨凑近细看,三星堆青铜神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