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29星际智慧图谱:星河永流  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129星际智慧图谱:星河永流 (第2/3页)

传来的“太白”信号解码进展。当看到π的数值序列时,他突然想起爷爷曾说过的话:“庄稼的行距株距,历法的二十四节气,都藏着数的道理。”他抬头看向恢复光亮的稻田,稻穗排列的密度恰好符合黄金分割比例,这是他们借鉴《王祯农书》中的“区田法”改良的种植模式。“你说,”周明轻声道,“古人发现的这些规律,会不会也是宇宙通用的语言?”艾拉正用检测仪检查稻叶状态,闻言笑着回应:“说不定等我们破解了全部信号,会发现里面写着‘轮作比单种更高产’呢。”

    冥王星的冰原上,“玄冥号”的温度传感器记录到一次异常的能量波动。它自动调整光学镜头,捕捉到柯伊伯带深处掠过的一颗彗星——彗尾在稀薄的阳光下舒展,如同宇宙中展开的银色绸缎。探测器的存储单元立刻调出地球发来的彗星数据库,与这颗新发现的天体进行比对,结果显示其轨道与哈雷彗星存在微妙的共振关系。按照预设程序,它将观测数据加密发送给地球,附带的摩尔斯电码只有简短的五个字:“新客访寒门”。

    信号传向地球的同时,“玄冥号”启动了定期的语音留言校验。孩童的提问、老人的叮嘱、工程师的调侃在处理器中流转,突然,一段从未听过的音频被检测出来——那是林岚船长在“银河一号”跃迁前偷偷录入的,信号带着跃迁引擎的低鸣:“玄冥,我把女儿的画存在你最后一个存储分区了。她说冥王星的冰下一定有会发光的鱼,等我们回来,带你去地球的海洋里看真正的鱼群。”探测器的机械臂轻轻叩击冰壳,这次的摩尔斯电码比以往更长:“我会守护这幅画,如同守护太阳系的星光。”

    “银河一号”此刻正航行在一片星际尘埃云中。驾驶舱内,林岚盯着舷窗外缓缓飘过的尘埃颗粒,它们在飞船的灯光下折射出七彩的光芒,像极了敦煌壁画中描绘的“天衣飞扬”的景象。她调出女儿的画——纸上用蜡笔涂画着蓝色的冥王星,冰面下满是闪烁的光斑,旁边歪歪扭扭写着“玄冥的朋友”。“你看,”林岚将画展示给副船长,“古人把宇宙想象成仙境,我们把宇宙变成征途,但对未知的好奇,从来都一样。”

    副船长正调试着跃迁引擎,屏幕上突然弹出“星际智慧图谱”的更新提示:火星水稻亩产突破九百斤,“太白”信号解码出斐波那契数列,“玄冥号”发现新彗星。“船长,”他的声音里满是振奋,“地球那边传来消息,他们用玛雅星图和三星堆符号,推测出下一组信号可能与太阳系的行星轨道有关。”林岚点点头,将女儿的画设置成驾驶舱的屏保:“告诉大家,我们不是孤独的远航者,身后有整个人类文明在支撑。”

    地球的实验室里,林晓雨和同事们正为解码下一组信号奋战。张启明将三星堆青铜神树的顶部鸟形装饰进行三维建模,发现其翅膀的展开角度恰好对应水星的近日点进动角;而玛雅星图中“银河中心暗区”的边界坐标,与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轨道平面夹角形成了完美的数学关系。“古人没有望远镜,却能捕捉到这些宇宙规律,”林晓雨摩挲着祖父的铜片,“或许他们真的接收到过类似的信号,只是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了下来。”

    突然,“星际智慧图谱”的关联系统发出急促的提示音。新的关联线从“太白”信号节点延伸出来,连接到了“玄冥号”新发现的彗星轨道,再延伸到火星农业舱的水稻基因序列——彗星上检测到的有机分子,与水稻生长必需的某种酶的结构高度相似。“这太神奇了,”张启明的眼睛亮了起来,“宇宙中的物质循环、生命演化,或许都遵循着同一种规律。古人说‘天人合一’,现在看来,这可能是最朴素的宇宙真理。”

    深夜,林晓雨独自留在主控室。她调出“星际智慧图谱”的全局模型,无数光点与线条在环形屏幕上流动,像一条真正的星河。她想起祖父临终前的话:“图谱的意义不是找到答案,而是证明人类从未停止提问。”这时,屏幕上弹出“玄冥号”传来的新数据——彗星的彗尾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