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星际智慧图谱:星河永流 (第1/3页)
“太白”天文台的脉冲信号突然发生第三次跃迁时,陈砚之正在调取敦煌莫高窟第61窟的“炽盛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画”数字化扫描件。屏幕上,古画里的十二宫星图与实时更新的信号波形在同一坐标系下重叠,原本看似无序的脉冲峰值,竟精准嵌入了星图中“太阳”“太阴”“荧惑”等星官的位置标记。陆凯举着刚打印出的频谱分析报告冲进来,纸张边缘被指节捏得发皱:“陈老师,信号编码解出了前三位!是π的前二十位小数,精确到小数点后十九位!”
陈砚之的指尖在触控屏上停顿了半秒,随即调出“星际智慧图谱”的数学模块。当π的标准数值与信号解码结果在屏幕上逐位对齐时,主控室里响起压抑不住的吸气声。冷却系统的轰鸣陡然加剧,为持续运算的服务器降温。“不是自然现象,也不是人类设备的干扰。”陈砚之的声音带着难掩的震颤,他将信号源坐标与玛雅星图、三星堆神树的天文指向再次交叉比对,三条虚拟连线在三维星图中交汇成一个刺眼的红点,“这个位置,距离我们一千两百光年,属于天鹰座的一个疏散星团——古人或许真的‘看见’过它。”
消息加密传往地球时,林晓雨正在整理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遗存数据。三千年前的稻壳纹路在高倍扫描图上清晰可见,与火星农业舱传来的水稻基因序列形成奇妙的呼应。当“太白”的解码结果弹出时,她下意识摸向领口——那里挂着祖父留下的铜片,冰凉的金属表面刻着的北斗七星,正与屏幕上星图的方位隐隐相合。“张总,”她抓起平板冲向主控室,“信号里的数学常数,和《周髀算经》里记载的‘径一周三’到‘径一而周三有余’的演进轨迹,能对应上早期人类对圆周率的探索序列!”
张启明正对着环形屏幕调试新的关联算法,闻言立刻将两组数据导入模型。红色的古代智慧线条与蓝色的现代科技线条瞬间缠绕交织,在“疑似地外智慧信号”节点形成璀璨的光团。“这不是简单的巧合。”他放大光团周围的关联网络,埃及金字塔的斜度数据、巴比伦泥板上的天文历法、印度梵文中的数学谜题,竟都在以某种隐性逻辑向这个节点汇聚,“就像有双眼睛,一直在看着人类文明的数学发展史。”
此时的火星农业舱,周明刚完成“溲种法”的改良试验。按照《氾胜之书》记载,古人将兽骨汁、附子末与种子混合搅拌以提高发芽率,他则在此基础上加入了火星土壤中提取的微生物菌剂,并用纳米涂层包裹种子形成保护层。检测仪显示,改良后的青稞种子发芽率从68%提升至92%,根系长度增加了40%。艾拉举着沾满赤铁矿粉尘的记录板跑过来,屏幕上正推送着“太白”天文台的重大发现:“你看,宇宙那边在跟我们聊数学,我们这边在把两千年前的农书变成星际种植指南,这算不算跨时空的默契?”
周明笑着调出种子生长数据曲线,与地球实验室传来的河姆渡稻谷生长模型叠加:“古人说‘顺天时,量地利’,现在我们知道,‘天时’是宇宙规律,‘地利’是星球环境,而人类的智慧就是连接两者的桥梁。”他指向舱壁上的温度传感器,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正模拟着地球江南的四季变化,“你看这组数据,和《农桑辑要》里记载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气候条件完全吻合,只是我们用算法实现了它。”
就在两人准备记录新一批生长数据时,农业舱的应急警报突然尖锐响起。三号舱的补光系统全面瘫痪,稻穗在骤然变暗的空间里微微低垂。周明立刻切换到备用电源,昏暗的应急灯光下,他发现是线路老化引发的短路——火星的昼夜温差极大,金属接口在反复热胀冷缩中出现了裂痕。“古法里没有电路维修,但有‘未雨绸缪’的道理。”艾拉迅速拿出工具剪断线头,周明则调取了过去半年的设备运行日志,“我们之前只关注了作物的生长周期,却忽略了设备在火星环境下的损耗规律,这是个教训。”
维修过程中,周明的个人终端收到了地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