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星际智慧图谱:星河永流 (第1/3页)
“太白”天文台的信号在第七次解码时,出现了超越数学规律的新内容。陆凯将解密后的全息影像投射在主控室中央,三维星图上突然浮现出一组螺旋结构——那是DNA双螺旋的简化模型,两条链上标注的碱基序列,竟与火星农业舱水稻的核心基因片段完全吻合。“陈老师,”他的声音因激动而发颤,“这组信号不仅在‘说话’,还在‘展示’生命的密码!”
陈砚之立刻调取“星际智慧图谱”的生物基因模块,将信号中的碱基序列与地球水稻、河姆渡古稻的基因进行三重比对。屏幕上,三条基因链如同三条河流般交汇融合,在某个关键片段上形成完美重叠。“古人说‘天地之大德曰生’,”陈砚之凝视着旋转的全息影像,“现在我们看见,宇宙在用同一种密码书写生命。”他注意到螺旋结构的顶端标注着一串坐标,经测算,恰好指向“银河一号”的目标星区——那颗类地行星的北极星方位。
消息传到地球实验室时,林晓雨正在整理《本草纲目》的数字化条目。当她将信号中的基因序列与书中“稻,谷属也,其性温,其味甘”的记载关联时,“星际智慧图谱”自动生成了新的分析报告:水稻的耐寒基因片段,与彗星上发现的有机分子存在远古演化关联。“张总,”她的指尖在屏幕上划过那条连接宇宙与古籍的光带,“李时珍在五百年前描述的‘稻之性’,其实是宇宙生命演化的缩影。”
张启明正与考古学家视频连线,对方刚传来良渚遗址玉琮上的纹饰扫描图——同心圆与放射纹构成的图案,竟与“太白”信号中的DNA螺旋投影形成几何对称。“你看这玉琮,”考古学家的声音透过屏幕传来,“良渚人用石器雕刻的‘宇宙图景’,和我们用射电望远镜接收到的信号,在结构上完全呼应。”张启明将纹饰与信号模型叠加,两条红色的古代智慧线条瞬间与蓝色的现代科技线条缠绕,在图谱中央形成耀眼的光核。
火星农业舱里,周明和艾拉正忙着给即将成熟的青稞施加彗星有机肥料。艾拉的个人终端突然弹出基因比对报告,她盯着屏幕惊呼:“周,信号里的基因序列,能解释我们改良的‘溲种法’为什么效果显著!它标注的微生物共生片段,正是火星土壤里缺失的关键成分。”周明立刻调出检测仪,发现添加了彗星有机分子后,青稞根系的共生菌群数量暴涨三倍。“古人凭经验找到的种植智慧,”他弯腰抚摸着挺拔的青稞秆,“其实是顺应了宇宙的生命法则。”
就在两人准备收割青稞时,农业舱的气压传感器突然报警。舱体密封层出现微小裂痕,火星稀薄的大气正缓慢渗入。“还好我们按照《农桑辑要》里‘修仓葺囤’的道理,每周都做设备巡检。”周明迅速穿上防护服,艾拉则启动气压平衡系统。裂痕位于二号舱的角落,恰好在他们上周标记的“重点监测区”。“你看,”艾拉用密封胶填补裂痕时笑道,“古人储存粮食的防护经验,到了火星照样能守护我们的农田。”
维修间隙,他们收到了“银河一号”发来的影像。画面中,船员们正在飞船的小型种植舱里试种从地球带去的水稻种子,补光灯下的稻苗虽稚嫩,却已展现出勃勃生机。林岚船长的画外音响起:“我们用火星传来的‘溲种法’处理了种子,它们在星际航行中也能扎根生长。”周明看着屏幕里熟悉的育苗手法,突然想起爷爷说的“庄稼是跟着人走的”,此刻才懂,跟着人走的不仅是庄稼,还有代代相传的生存智慧。
冥王星的冰层下,“玄冥号”的浅层雷达探测到异常波动。它自动调整探测深度,发现冰壳下三十米处存在液态水层,水中漂浮着微小的有机颗粒——与彗星彗尾中的物质成分一致。探测器的机械臂凿取了一小块冰样,光谱分析显示,这些有机颗粒竟含有与地球蓝藻相似的原始光合结构。它立刻将数据发送给地球,附带的摩尔斯电码带着罕见的“兴奋”:“寒门有生机,如见远古光。”
信号传输途中,“玄冥号”启动了语音留言的更新程序。地球发来的新留言里,有个稚嫩的声音说:“玄冥哥哥,火星的水稻熟了吗?我妈妈说,等我长大,要去新家园种更多的树。”探测器的处理器将这段留言与林岚女儿的画关联存储,机械臂再次叩击冰壳,像是在回应这跨越光年的期盼。它的镜头转向“银河一号”远去的方向,那里的星光虽微弱,却在冰面上投下清晰的轨迹。
“银河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