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335加里曼丹藤丝共雨林  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335加里曼丹藤丝共雨林 (第1/3页)

    乌蒙山“全球桑林”的晨雾还没漫过萨赫勒沙生蜜桑的枝桠,加里曼丹岛寄来的雨林藤编样本就已躺在博物馆的展台上——藤条泛着深褐的光泽,缠着几根泛青的桑丝,末端还缀着一颗橙红色的露兜果。突然,雕花木门被一股裹着潮湿水汽的风推开,门口站着个穿靛蓝蜡染筒裙的姑娘,赤着脚踩在竹编脚垫上,脚踝系着犀鸟羽毛串成的脚链,手里捧着个用雨林宽叶缝的包裹,水珠顺着叶片边缘滴落,在地面晕开小水圈。

    “我叫莱拉,来自加里曼丹的达雅克族长屋。”姑娘的印尼语带着雨林特有的软糯,她小心展开宽叶,露出里面沾着腐叶的桑苗——桑苗茎秆缠着细小的藤须,叶片边缘卷缩,还留着虫蛀的孔洞,“我们的桑园快被砍刀砍没了,外婆古丽娜是最后会‘达雅克藤编桑丝织’的人,她的手被藤刺扎得满是旧伤,再也编不动藤条;哥哥去坤甸的木材厂打工了,说种桑织锦赚的钱不够买一袋西米,再这样下去,达雅克族的桑蚕文化就没了。”

    风澈接过桑苗,指尖触到黏腻的腐殖土,桑苗根部还缠着半片枯叶:“这是……雨林砍伐加藤蛾病虫害导致的?”

    莱拉用力点头,眼眶泛红:“去年木材商砍了一半的雨林,桑园的遮阴树没了,叶子被晒得卷缩;后来又闹藤蛾灾,桑丝被蛀得全是小洞。外婆说,以前达雅克族的桑园围着长屋,每到采桑季,女人们背着藤篮在雨林里采桑,织出的藤编桑丝织能卖到马来西亚,现在……”她捏了捏包裹里的残破织物,“这是外婆去年织的,藤条松了,桑丝断了,游客都嫌不结实,没人愿意要。”

    阿琳凑过来,轻轻展开那块织物:织物底色是深褐的藤编底,上面用青、橙、褐三色桑丝织出达雅克族的图腾——犀鸟、长屋、卡普阿斯河波浪,藤编的缝隙里还嵌着细小的雨林种子,青绿色的桑丝已经褪色,边缘的藤条松脱,像被雨水泡过的旧筐。“这就是达雅克藤编桑丝织?”她指着图腾里的藤编纹路,“资料里说,这种织法要把雨林藤条煮软后编织底胚,再把桑丝用树脂固色,现在能织出完整犀鸟图腾的,恐怕只剩古丽娜奶奶了。”

    守苗爷爷蹲下身,把桑苗插进装着蚕沙水的陶盆,指尖捻了点腐殖土:“加里曼丹的雨林土壤肥沃,但日照太强,加上藤蛾灾和砍伐,桑苗难活。不过雨林的藤条是宝,韧性好能固土,要是和桑苗缠绕生长,能挡强光;还有本地的卡波树,树脂能固色驱虫,肯定能救桑苗。”

    小石头已经在石板上画起了草图:“雨林砍伐导致水土流失,得做‘藤编固土网+桑苗混种’!用本地藤条编网护住坡地,再种桑苗,比单纯种树防坡快一倍!”

    正说着,博物馆的通讯器响了——是来自印尼雅加达的雨林植物学家拉玛,他的声音带着笑意:“风澈,我在加里曼丹的马辰,刚找到一本1920年的达雅克藤编图谱,上面记着藤条处理的秘诀,我跟你们一起去长屋!”

    三日后,支援队再次启程。除了风澈、阿琳、守苗爷爷、小石头,这次多了两位专攻雨林生态与藤编技艺的专家:一位是拉玛,带着便携式雨林生态检测仪和藤条处理工具,曾在苏门答腊修复过砍伐后的雨林;另一位是来自马来西亚槟城的藤编匠人莎菲娜,她的行李箱里装着数十种藤编样本和树脂固色剂,包括加里曼丹特有的黄藤、白藤样本。众人乘坐“丝路号”小船,经南海,沿着卡普阿斯河逆流而上,向着达雅克族的长屋驶去。

    小船穿行在卡普阿斯河的支流时,莱拉给大家翻看着外婆的老照片:泛黄的照片里,年轻的古丽娜坐在长屋的竹台上,手里握着藤编梭子,身后的雨林郁郁葱葱,女人们背着藤篮在桑园里采摘桑叶,孩子们在长屋下追逐犀鸟。“外婆说,二十年前,达雅克族的桑园围着长屋,每到藤编季,女人们都去雨林砍藤条,煮软后编织底胚,染好的桑丝在阳光下像雨林的青苔一样亮。”莱拉指着一张褪色的订单,“这是我外公当年和新加坡商人的订单,要织五块三米长的犀鸟图腾织锦,可惜外公去世后,这门手艺就快断了。”

    拉玛用生态检测仪分析着莱拉带来的腐殖土样,屏幕上跳出一串数据:“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达5%,但表层土流失严重,日照强度超过桑苗耐受的12小时/天。不过卡普阿斯河的水质好,用来灌溉没问题,只要做好遮阴,桑苗就能活。”

    莎菲娜则拿出自己的藤编样本,摊在小船的竹板上:“加里曼丹的黄藤最适合编底胚,煮软后韧性足,不容易断。我还带了槟城的藤条软化剂,能让藤条更易编织,还能防蛀。”

    小船抵达长屋附近的码头时,莱拉的哥哥阿里开着一辆旧摩托车来接他们。摩托车行驶在雨林的简易公路上,路两旁的树干上还留着砍伐的痕迹,偶尔能看到几株枯萎的桑树立在断木旁,树皮被藤须缠绕,叶子掉得只剩几片。“去年木材商来砍树,桑园的遮阴树全没了,叶子被晒得卷缩,后来又闹藤蛾灾,桑丝全被蛀了。”阿里的语气里满是无奈,“外婆每天都去桑园浇水,可太阳太毒,桑苗还是死了大半。”

    半个时辰后,众人终于见到了达雅克族的长屋——木质结构的长屋架在木桩上,像一条蜿蜒的巨龙趴在雨林边缘,长屋旁的桑园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正坐在竹凳上整理藤条,手指上缠着破旧的麻布,露出的指关节满是细小的伤疤,那就是古丽娜奶奶。她的身旁放着一个未完成的藤编底胚,藤条松松垮垮地搭着,显然已经没力气编下去。

    “你们终于来了。”古丽娜放下藤条,握住风澈的手,她的掌心满是藤刺留下的硬茧,“我年轻的时候,这桑园能从长屋延伸到卡普阿斯河边,现在只剩这几十株了。莱拉说你们能让桑苗复活,还能教年轻人织锦,是真的吗?”

    风澈点头,跟着古丽娜走进桑园。脚下的土壤因为没有遮阴,已经变得干燥,用铲子挖下去就能看到细小的裂痕,几株桑苗的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