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2安第斯霞光里的桑蚕盛典 (第1/3页)
    克丘亚族的晨雾总带着梯田的潮气,当第一缕霞光漫过安第斯山脉的雪峰时,苏尔玛已经坐在桑园旁的土坯房里,用浸过蜂蜡的羊毛绳缠绕织机的梭子。她的指尖不再像从前那样干裂——这些日子跟着伊莎贝拉用蜂蜡护理,指关节的口子慢慢愈合,只剩下淡淡的浅痕,摸上去带着羊毛和桑丝的温润。土坯房的墙上,新挂着三块刚织好的“雪山驼丝织”:一块是骆马群踏过草甸的图案,暗红的桑丝织出霞光,靛蓝的羊驼毛勾勒雪峰;一块是梯田环绕桑园的景象,米白的底色里掺了些乌蒙山紫纹蜜桑的浅紫丝,像晨雾落在田埂上;还有一块最特别,边缘织着玉米叶纹,中间是个小小的地球,上面绕着桑枝与驼毛,是迭戈昨晚熬夜改好的图样,他说要让来的客人知道,克丘亚的桑蚕文化能连起世界。
    “外婆,染料都装在陶瓮里了,伊莎贝拉阿姨说最后一批茜草要再煮半个时辰。”卡米拉掀开门帘走进来,粗布鞋上沾着新鲜的草屑,她手里捧着个玉米叶编的小筐,里面放着三枚骆马骨雕——是苏尔玛年轻时雕的太阳纹饰品,今天文化节要给三个最先报名学染织的年轻人戴上。筐底还压着张纸条,是费尔南多早上塞进来的,上面写着:“库斯科的生态旅游公司带了二十位游客,利马的服饰设计师劳拉女士也会来,预计十点到。”
    苏尔玛放下梭子,拿起一枚骨雕,指尖蹭过上面的纹路:“让迭戈把老织机都搬到晒谷场去,那三台是你外公年轻时做的,木头里浸过桑汁,织出来的锦更紧实。”她转头看向窗外,守苗爷爷正蹲在温室旁,给“高原抗寒蜜桑”的母株绑防寒绳——这株桑苗是三个月前嫁接的,现在已经长到一人高,叶片肥厚,边缘泛着淡淡的蜜色,是整个桑园的“种源”,今天要作为文化节的“桑神树”摆在最中间。
    可刚过七点,伊莎贝拉就抱着个陶瓮匆匆跑过来,脸上带着急色:“苏尔玛奶奶,最后一批茜草染液出问题了!昨晚温度降得太低,染液分层了,颜色发灰,织出来的丝会掉色!”
    苏尔玛跟着她跑到染料房,掀开陶瓮的木盖,果然看见染液上层浮着层灰白的絮状物,用木棍搅一下,颜色散得像掺了雪水。卡米拉也急了:“今天要给游客展示染丝过程,要是染料不行,怎么让他们相信咱们的织锦好?”
    伊莎贝拉蹲在陶瓮旁,从行李箱里翻出秘鲁树皮和蜂蜡:“我记得厄瓜多尔的老匠人说过,树皮汁能让分层的染液重新凝聚,蜂蜡能锁色。咱们得再煮一批,但是茜草不够了——昨天采的都用完了。”
    “我去采!”迭戈的声音从门口传来,他刚把老织机搬到晒谷场,粗布褂子上还沾着木屑,“草甸北边的坡上有一片茜草,雪化得早,长得比这边旺,我骑摩托车去,一个小时就能回来。”
    苏尔玛拉住他的胳膊,从口袋里掏出个布包:“带上这个,里面是烤好的藜麦饼,路上饿了吃。再把这个陶壶装满温水,高原上跑太快会缺氧。”她顿了顿,又补充道,“采的时候留根,别把草挖绝了,咱们克丘亚人要给土地留念想。”
    迭戈接过布包,跨上摩托车时,小石头抱着个画夹跑过来:“迭戈哥,我画了茜草的样子,你照着找,别采错了!”画纸上的茜草被涂成暗红,根部用铅笔标了“要留10厘米”,旁边还画了个笑脸,迭戈看了忍不住笑,把画夹塞进怀里:“放心,错不了!”
    摩托车的引擎声消失在梯田尽头时,苏尔玛和伊莎贝拉已经生起了柴火,陶锅里倒上温水,放进秘鲁树皮。伊莎贝拉用木棍搅着锅里的树皮,蒸汽带着淡淡的苦涩味飘出来:“树皮要煮到水变成深褐色,再放蜂蜡,这样染液才会稠。”苏尔玛则坐在旁边,把之前剩下的碎桑丝放进木盆,准备等染液好后先试染——她要确保每一根丝的颜色都像雪山霞光一样亮,不能砸了克丘亚染织的招牌。
    这边刚煮着树皮,守苗爷爷又跑了过来,手里拿着片发黄的桑叶:“苏尔玛,‘桑神树’的叶子有点卷,像是缺氧了!温室的增氧机刚才出了点故障,现在虽然修好了,但叶片还是没精神,今天游客要拍照,这样可不行。”
    风澈跟着走进来,手里拿着氧气检测仪,屏幕上显示温室氧气浓度是62%:“比正常需要的65%低一点,得快速增氧。小石头,你之前说的薄荷草增氧法,现在能用上吗?”
    小石头眼睛一亮,拉着卡米拉就往外跑:“草甸上的薄荷草长得密,咱们多采点,种在温室周围,再把叶子捣成汁喷在桑叶上,既能增氧又能让叶子变绿!”两个年轻人踩着田埂跑向草甸,晨露打湿了他们的裤脚,卡米拉的辫子上还沾了片蒲公英,风一吹就飘了起来。
    晒谷场这边,阿琳和村里的女人们正忙着布置。她们用桑枝在晒谷场周围搭起架子,上面挂着苏尔玛不同时期的织锦:最老的一块是四十年前织的,边角已经有些磨损,上面的骆马图腾用的是纯桑丝,现在看还是亮得像银丝;最新的一块就是迭戈设计的“地球桑蚕图”,米白的底子里掺了乌蒙山紫纹蜜桑的丝,摸上去比老织锦更软。架子中间摆着五台老织机,每台织机上都绷着半完成的织锦,有的刚起头,有的已经织到雪山的轮廓,是给游客体验用的。
    “阿琳姐,游客快到了,但是体验织锦的木梭不够,怎么办?”村里的小姑娘玛塔抱着个木盒跑过来,里面只有八只木梭,而报名体验的游客有十二位。
    阿琳想了想,拉着玛塔跑进村民的土坯房。她记得昨天在苏尔玛邻居家看到过几个旧木梭,是用桑木做的,虽然有点开裂,但还能用。邻居家的老人一听是为了文化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