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5全球桑蚕节:山海共织团圆章 (第3/3页)
”幼苗放在恒温展示柜里,还在展区中央摆上了织机,准备进行染织技艺演示。卡米拉负责调试视频设备,把克丘亚染织技艺的视频循环播放;迭戈则和韩轻舞一起,整理合作社的发展相册,放在展示台供游客观看。
    文化节开幕当天,会场里挤满了人。“跨山越海桑蚕馆”前更是围满了游客,大家都被“双丝混纺”织锦吸引了。一位来自意大利的时尚设计师玛利亚,拿起一条“山海共舞图”围巾,放在灯光下仔细观察:“这丝线的质感太特别了,既有东方丝绸的细腻,又有安第斯羊毛的温暖,我想和你们合作,把这种织锦用在明年的秋冬系列里。”
    苏尔玛坐在织机前,现场演示织锦技艺。她的手指在丝线间穿梭,很快就织出了一小段“山海共舞图”的丝路部分,游客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还有人询问是否能学习这种织法。“我们合作社有专门的染织培训班,欢迎大家去安第斯高原学习,也可以通过线上课程学习基础织法。”苏尔玛笑着回答,还把合作社的联系方式留给了感兴趣的游客。
    露西娅奶奶和乔瓦尼也来到了会场,露西娅手里拿着一本新整理的“全球桑蚕技艺图谱”,里面收录了克丘亚的染织技艺、乌蒙山的养蚕技术,还有其他国家的桑蚕文化:“我把咱们的技艺都收录进去了,以后全世界的桑蚕从业者都能参考学习。乔瓦尼的纪录片也更新了,加了你们合作社的新故事,现在正在会场的大屏幕上播放呢。”
    乔瓦尼指着大屏幕,上面正播放着“丝路桑园”的画面:村民们在桑园里采摘桑叶,女人们在染织房里织锦,孩子们在温室里观察桑苗,还有“希望之树”在阳光下茁壮成长。“我要让更多人看到,桑蚕文化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连接世界的力量。”
    文化节期间,合作社还举办了一场“克丘亚染织技艺工作坊”,苏尔玛和卡米拉教游客们如何用紫茉莉染丝、如何织简单的骆马图案。一位来自美国的游客艾米,跟着卡米拉学了一下午,终于织出了一个小小的骆马挂饰:“太有成就感了!我要把这个挂饰带回家,告诉我的家人,我在乌蒙山学会了安第斯的染织技艺。”
    闭幕式当天,“跨山越海桑蚕馆”获得了“最佳文化传承展区”奖,合作社的“双丝混纺”织锦也被评为“年度最具创意桑蚕产品”。颁奖时,苏尔玛站在台上,手里拿着奖杯,眼里满是激动:“这个奖属于所有为桑蚕文化传承努力的人,属于安第斯高原的村民,属于乌蒙山的伙伴,也属于全世界热爱桑蚕文化的人。未来,我们会继续携手,让桑蚕文化跨越更多山海,连接更多心灵。”
    文化节结束后,苏尔玛一行人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了安第斯高原。他们不仅签下了五个国际订单,还和三个国家的桑蚕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约定明年互相交流学习。村民们早就等在村口,看到他们回来,都围了上来,听他们讲文化节的故事,看他们带回来的照片和视频。
    接下来的日子里,合作社开始忙碌地推进新的合作项目:和意大利的“玛利亚时尚工作室”合作设计秋冬系列织锦服饰,和美国的“自然教育机构”合作开展桑蚕文化研学活动,还在乌蒙山的帮助下,建了一个桑叶茶加工厂,把“高原抗寒蜜桑”的叶子制成桑叶茶,推向国际市场。
    苏尔玛站在“希望之树”旁,看着这株已经长到三米高的桑苗,叶片在阳光下泛着绿光。她想起第一次见到“高原抗寒蜜桑”幼苗时的样子,想起合作社成立时的场景,想起文化节上游客们的笑容,心里满是感慨。“咱们的桑蚕文化,就像这株桑苗一样,从小小的幼苗长成了大树,以后还会结出更多果实。”
    迭戈拿着新的桑园扩建规划图,走到苏尔玛身边:“外婆,咱们明年要再扩种三十亩桑园,引进乌蒙山的桑叶茶加工设备,还要建一个线上染织课程平台,让更多人能学习克丘亚的染织技艺。”
    卡米拉也跑过来,手里拿着一张新的设计稿:“我设计了‘丝路系列’织锦,有安第斯的雪峰款、乌蒙山的桑园款,还有欧洲的古堡款,明年就能织出来,肯定能卖得很好。”
    苏尔玛看着眼前的年轻人,看着远处的桑园,看着温室里培育的新桑苗,突然觉得,克丘亚的桑蚕文化从来不是孤单的,它连接着乌蒙山的伙伴,连接着欧洲的品牌商,连接着全世界热爱桑蚕文化的人。这条用桑丝织就的丝路,会一直绵长下去,跨越山海,温暖更多的人。
    傍晚的夕阳落在“丝路桑园”里,给桑苗镀上了一层金边。苏尔玛坐在织机前,开始织新的“丝路系列”织锦,指尖的丝线在阳光下闪光,像一条跨越山海的丝带,正朝着更远的地方延伸。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