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7山海工坊:织就桑蚕文化新坐标 (第2/3页)
十厘米,无法支撑屋顶的重量。“现在再找合适的桑木梁,至少要等三天,会耽误工期。”胡安师傅急得直挠头,手里的卷尺都差点掉在地上。
卡米拉突然想起之前守苗爷爷嫁接桑苗时用的“接木技巧”:“咱们能不能把两根短木梁接起来?用守苗爷爷教的双斜切接法,再用浸过桑汁的羊毛绳绑紧,外面涂一层蜂蜡,肯定能牢固。”
守苗爷爷正好在旁边,听到后连连点头:“这个办法可行!嫁接的木梁不仅牢固,还能体现桑蚕文化里的‘连接’之意。”说着,他立刻找来工具,教男人们如何切割木梁、如何对接,韩轻舞还在接口处缠上了乌蒙山带来的红绳,寓意“山海相连,稳固长久”。
接好的木梁果然稳固,胡安师傅用锤子敲了敲,连声称赞:“这比整根的木梁还结实,以后咱们建房子,都能用上这个办法!”
工坊建设期间,染织房里也没闲着。苏尔玛和韩轻舞一起设计了“工坊专属织锦系列”,第一套是“桑蚕四季图”:春织桑苗抽芽,夏织蚕宝宝吃叶,秋织彩茧满枝,冬织染织忙作,每一幅都融合了安第斯的羊驼毛和乌蒙山的云丝,既有高原的厚重,又有东方的灵动。
卡米拉则负责线上课程的升级,她把工坊建设的过程拍成短视频,放在线上课程的开头,让学员们能直观看到桑蚕文化的落地成果。“上周有个来自巴西的学员,看了视频后,特意报名了线下体验课,说等工坊建成,一定要来安第斯学习染织。”卡米拉兴奋地跟苏尔玛汇报,手里还拿着学员寄来的巴西桑苗种子,“她还说要和咱们交换桑苗,一起培育新的品种。”
十月初,工坊的主体结构终于完工。土坯墙泛着温暖的浅褐色,桑木屋顶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门窗上的桑枝驼毛雕花纹路精致,远远望去,像一座从桑园里长出来的房子。周老师看着完工的工坊,笑着说:“比设计图还漂亮!咱们接下来要布置内部展区,还要邀请之前的合作伙伴寄来桑蚕文化展品,比如欧洲的羊毛织锦、日本的蚕丝和服,让游客能一站式看到全球的桑蚕文化。”
布置展区时,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意外”——乌蒙山寄来的“云丝织锦”在运输过程中被雨水打湿,边缘有些发霉。韩轻舞看着发霉的织锦,心疼得眼圈发红:“这是乌蒙山最好的织锦师傅花了两个月织的,要是展示不了,太可惜了。”
苏尔玛赶紧找来桑皮纸和晒干的藜麦秸秆,教大家用传统方法修复:“先把织锦放在通风的地方晾干,再用桑皮纸轻轻擦拭发霉的地方,最后铺上藜麦秸秆,用重物压平,既能去除霉味,又能恢复织锦的平整。”
大家按照苏尔玛的方法,花了两天时间修复织锦。晾干后的织锦不仅恢复了平整,还带着淡淡的桑皮纸清香,韩轻舞摸着织锦,感动地说:“还是苏尔玛奶奶有办法,这就是传统技艺的智慧啊!”
工坊布置期间,之前的研学团孩子也传来了好消息。晓晓寄来了一幅新画,画的是她在学校举办的“桑蚕文化小课堂”,她站在讲台上,给同学们展示自己在安第斯做的桑叶茶包,黑板上画着“丝路桑园”的图案。“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桑蚕文化,我们还成立了‘桑蚕小社团’,每周都分享桑蚕的故事。”晓晓在信里写道,还附了社团成员的合影,每个人手里都拿着卡米拉寄去的小挂饰。
路易则通过妈妈的视频电话,给苏尔玛展示了他在法国参加的“手工艺术展”——他把在安第斯染的桑丝做成了小书签,上面画着骆马和桑苗,获得了展览的“最佳创意奖”。“评委说我的书签里有‘跨越山海的温度’,我告诉他们,这是安第斯的苏尔玛奶奶教我的。”路易的声音透过屏幕传来,带着孩子气的骄傲,苏尔玛看着屏幕里的路易,笑得眼睛都眯了。
十一月初,“全球桑蚕文化工坊”终于迎来了落成庆典。清晨的桑园里挂满了彩色的桑枝编饰,工坊门口铺着用桑丝织成的红毯,红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