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348山海工坊:全球桑蚕技艺的共融之章  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348山海工坊:全球桑蚕技艺的共融之章 (第2/3页)

把视频发到社交平台上,好多人留言说想来联展,还有人问能不能线上学习蜡染!”

    苏尔玛看着视频,笑着摸了摸路易的头:“那你就开个‘线上蜡染小课堂’,每天教大家画简单的桑枝图案,让更多人了解非洲的蜡染技艺。”

    可就在联展准备进入尾声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袭击了安第斯高原。温室的供暖设备突然故障,温度骤降到5℃,刚培育的“巴西安第斯混种桑苗”叶片开始发黄,“霞光茧”的丝线也因为湿度骤升,出现了轻微的返潮。守苗爷爷急得在温室里打转:“还有三天就要联展了,桑苗要是出了问题,展品就不完整了!”

    韩轻舞立刻联系库斯科的维修师傅,可师傅说因为寒流,山路结冰,至少要两天才能赶到。“咱们不能等!”迭戈突然说,“村里的农机站有柴油取暖器,咱们多找几台,放在温室周围,再用桑枝编的帘子把温室围起来,应该能保住桑苗和丝线。”

    大家立刻行动起来。男人们去农机站搬取暖器,女人们用桑枝编织厚帘子,孩子们则帮忙把“霞光茧”丝线搬到工坊的文创区——那里有壁炉,温度相对稳定。苏尔玛和守苗爷爷守在温室里,每隔半小时就测量一次温度,调整取暖器的位置。经过一夜的守护,温室温度终于回升到15℃,桑苗的叶片慢慢恢复了翠绿,丝线也重新变得干燥。

    “这次真是惊险!”守苗爷爷擦了擦额头的汗,看着恢复生机的桑苗,“以后咱们得在温室装备用供暖设备,再准备些桑枝帘子,以防万一。”

    联展开展当天,安第斯高原的天空格外晴朗,工坊门口的“山海共舞图”彩绘在阳光下格外鲜艳。来自全球二十多个国家的桑蚕从业者、设计师、文化学者陆续赶来,阿玛拉的坦桑尼亚伙伴带来了非洲鼓,日本的缫丝匠人带来了传统的缫丝车,印度的织锦师傅则带来了手工织机,整个工坊变成了全球桑蚕文化的交融之地。

    开幕式上,苏尔玛、韩轻舞、阿玛拉一起按下启动键,工坊的电子屏上浮现出“全球桑蚕技艺联展”的字样,周围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苏尔玛走上台,手里举着一块“蜡染紫茉莉纹”织锦:“这座工坊,是桑蚕文化的桥梁,让不同国家的技艺在这里相遇、融合。今天,我们不仅展示技艺,更要传递一种信念——文化没有边界,合作才能让传统焕发生机。”

    阿玛拉也跟着上台,手里拿着她和苏尔玛合作的织锦:“在坦桑尼亚,我们说‘桑苗生长需要阳光和雨水,文化传承需要交流和分享’。这次来安第斯,我学到了植物染的智慧,也让更多人了解了非洲蜡染,这就是联展的意义。”

    联展的第一天,各个展区就挤满了人。“跨洲染织台”前,苏尔玛和阿玛拉手把手教游客做蜡染,来自法国的设计师露西跟着学了一个上午,终于完成了一块浅紫底色的蜡染方巾:“这是我第一次同时接触两种染织技艺,太神奇了!我要把方巾带回工作室,融入到明年的设计里。”

    展示区里,守苗爷爷给游客讲解“巴西安第斯混种桑苗”,他手里拿着桑苗,指着叶片上的红晕:“这是两种桑苗的优点结合,既能在安第斯的低温里生长,也能适应巴西的热带气候,以后桑蚕文化能传播到更多地方。”

    研学区里,晓晓和路易的“线上小课堂”格外受欢迎。晓晓给线上学员讲解桑蚕的生长周期,路易则演示如何用简单的工具做蜡染,直播间里的留言不断,有人问桑苗的购买方式,有人预约线下体验课,还有人提议成立“全球桑蚕少年联盟”,让孩子们互相交流学习。

    联展的第三天,工坊举办了“全球桑蚕技艺论坛”。各国的桑蚕从业者围坐在一起,分享自己的经验:日本的缫丝匠人介绍了“低温缫丝法”,能更好地保留丝的光泽;印度的织锦师傅分享了“手工提花技巧”,让织锦图案更立体;巴西的卡米拉则提出,要建立“全球桑苗资源库”,让各国的优质桑苗资源共享。

    论坛结束时,大家一致决定成立“全球桑蚕文化联盟”,苏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