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350丝路织新章:全球桑蚕文化节纪事  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350丝路织新章:全球桑蚕文化节纪事 (第2/3页)

力量聚在一起。”

    桑苗的危机刚过,文创区又传来了新的争议。

    负责对接欧洲品牌的迭戈,拿着设计稿匆匆走进筹备组会议:“品牌方想在文化节限定礼盒里,加一个‘桑蚕女神’的图案,但肯尼亚的奥莉娅女士觉得这个图案有问题。”

    大家围过来看设计稿——画面上的“桑蚕女神”穿着欧洲古典长裙,手里捧着桑叶,背景是哥特式建筑。奥莉娅指着图案,语气有些严肃:“在我们马赛部落,桑蚕是‘大地母亲的馈赠’,不是欧洲传说里的‘女神’形象。而且这个图案里的建筑、服饰,完全没有其他国家的文化元素,会让大家觉得,桑蚕文化只是欧洲的,不是全球的。”

    欧洲品牌的代表通过视频连线解释:“我们只是想找一个统一的符号,方便消费者记住产品。”

    “统一不代表抹杀差异啊!”卡米拉突然开口,手里还拿着之前少年联盟画的“全球桑苗图”,“上次我们设计‘共生图腾’时,就是把泰国的佛塔、中国的梯田、安第斯的雪峰都融进去了,为什么‘桑蚕女神’不能是多元的?”

    晓晓立刻附和:“对!我们可以让各国的少年一起设计,每个国家画一个自己文化里的‘桑蚕守护者’,然后组合成一个‘全球桑蚕守护天团’,这样既统一,又能体现每个国家的文化!”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韩轻舞马上联系“全球桑蚕少年联盟”的成员,让大家在三天内提交设计稿。没想到仅过了两天,群里就收到了二十多个国家的作品:巴西的卢卡斯画了“桑苗精灵”,穿着用桑树叶做的裙子,手里举着混种桑苗;法国的艾米丽画了“葡萄园桑蚕仙子”,背景是法国酒庄和桑园;中国的小宇画了“蚕娘”,穿着传统汉服,坐在梯田边喂蚕;肯尼亚的少年画了“大地守护者”,披着马赛布,怀里抱着“红土桑苗”……

    卡米拉和晓晓把这些设计稿扫描进电脑,一点点拼接:“桑苗精灵”站在最前面,手里的桑苗连接着“大地守护者”;“蚕娘”的汉服飘带,缠着“葡萄园桑蚕仙子”的裙摆;安第斯的“雪峰织者”(卡米拉设计的)则坐在织机前,把所有人的形象织进锦缎里。最终的图案里,不同肤色、不同服饰的“守护者”围绕着一株三系混种桑苗,背景是全球各地的桑园风光,下方写着一行字:“桑丝连山海,守护无国界”。

    当这个设计稿发给欧洲品牌时,对方立刻回复:“这才是真正的‘全球文创’!我们不仅要印在礼盒上,还要做成纪念徽章,送给每个来文化节的人。”

    争议解决的那天晚上,工坊里的灯光亮到了深夜。苏尔玛坐在织机前,手里拿着那把老梭子,正在织“全球桑蚕共融图”的最后一部分——她要把“红土桑苗”和“全球桑蚕守护天团”的图案织进去,作为文化节的压轴展品。卡米拉坐在旁边的小织机上,学着织“守护天团”里的“雪峰织者”,丝线偶尔会打结,苏尔玛就耐心地教她如何解开,像当年丈夫教她一样。

    “外婆,你说文化节那天,会有多少人来啊?”卡米拉一边穿针一边问。

    苏尔玛抬头看向窗外,月光洒在桑园里,桑叶在风里轻轻摇晃,像一片绿色的海浪。“不管有多少人,只要来了,就能感受到咱们桑蚕人的心意。”她顿了顿,摸了摸口袋里的老梭子,“你外公当年总说,桑丝是有温度的,能把陌生人的心连在一起。现在,咱们要让全世界都知道,这份温度,能跨过山海,传到每个角落。”

    距离文化节还有十天时,少年联盟又遇到了新的挑战——巴西的混种桑苗出现了异常。

    卢卡斯通过视频连线,拿着叶片焦急地说:“晓晓,我们种的‘热带-高原混种苗’,最近叶片开始发黄,叶脉间还有褐色的斑点,跟上次安第斯工坊遇到的桑蚜不一样,喷了薄荷水也没用。”

    晓晓立刻把平板电脑架在温室里,让守苗爷爷和奥莉娅一起看。守苗爷爷眯着眼睛,仔细观察叶片:“不是虫害,像是土壤的问题。你们那边的土壤是什么颜色的?”

    “是红褐色的,跟奥莉娅女士带来的‘红土桑’生长的土壤有点像,但更黏。”卢卡斯说着,拿起一把土壤展示给大家看。

    奥莉娅突然眼前一亮:“是土壤酸碱度的问题!巴西的红土偏酸性,而‘热带-高原混种苗’适合中性土壤,酸性太高会影响根系吸收养分,导致叶片发黄。”

    “那该怎么办?”晓晓立刻拿出笔记本,准备记录。

    “我们马赛部落种‘红土桑’时,会在土壤里加草木灰来调节酸碱度。”奥莉娅说,“草木灰是碱性的,能中和酸性土壤,还能给桑苗补充钾元素。”

    中国农业大学的李教授也通过视频加入了讨论:“我建议你们先测一下土壤的pH值,如果pH低于6.0,就按每亩地50公斤草木灰的量添加。另外,每周浇一次稀释的石灰水,也能慢慢调节土壤酸碱度。”

    晓晓把这些方法整理成“土壤调节指南”,发给卢卡斯,还特意加了备注:“每天记录土壤湿度和叶片变化,有问题随时联系我们。”

    接下来的几天,晓晓每天都和卢卡斯视频,跟踪桑苗的情况。当看到卢卡斯发来的照片里,桑苗的新叶渐渐恢复绿色时,他兴奋地把平板电脑举到守苗爷爷面前:“爷爷你看!巴西的桑苗活过来了!我们还建立了‘全球桑苗土壤数据库’,把各国的土壤情况、调节方法都记下来了,以后其他国家种混种苗,就不会遇到同样的问题了!”

    守苗爷爷摸着晓晓的头,眼里满是欣慰:“好啊,你们这些孩子,真是把桑蚕文化的根扎得越来越深了。当年我跟着你苏尔玛奶奶的丈夫学嫁接时,哪想到有一天,全世界的孩子能一起守护桑苗啊。”

    文化节的前一天,工坊周边的草原已经热闹起来。托马索带着联盟的工作人员,搭建起了白色的帐篷展区;妮娜带着二十位清迈匠人,把扎染用的染料、桑丝玩偶的材料一一摆进“热带桑蚕文化展区”;奥莉娅则和马赛部落的族人一起,用桑丝编织了一个巨大的“大地之篮”,放在展区入口,篮子里装满了各国的桑苗叶片;守苗爷爷和苏尔玛则把“云蜜桑”“金穗桑”“红土桑”以及三系混种苗,按生长周期排列在“桑苗培育区”,旁边还放着嫁接工具和培育手册,方便游客体验。

    傍晚时分,韩轻舞带着最后一批嘉宾赶到——有来自日本的和服织锦匠人,有印度的桑丝纱丽设计师,还有法国的有机桑叶茶生产商。当日本匠人看到“全球桑蚕共融图”时,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