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丝路织新章:全球桑蚕文化节纪事 (第3/3页)
不住伸手触摸:“这织锦的技艺,既有安第斯的粗犷,又有东方的细腻,真是太了不起了。”
    苏尔玛笑着说:“这是全世界桑蚕人的智慧结晶。明天,我们还要一起织完最后一针,让这份协作,永远留在织锦里。”
    七月中旬的安第斯草原,成了桑蚕文化的海洋。
    “全球桑蚕文化节”开幕当天,草原上挤满了人,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在各个展区里穿梭。桑苗培育区最热闹——守苗爷爷手把手教孩子们嫁接,奥莉娅则教大家如何用椰子壳纤维包裹桑苗根部;织锦展区里,“全球桑蚕共融图”挂在最显眼的位置,苏尔玛和妮娜、日本匠人一起,用不同国家的丝线,织着最后一部分图案;体验区里,孩子们围在扎染台旁,跟着清迈匠人学习扎染,手指上沾着各色染料,却笑得格外开心。
    “桑蚕少年工坊”的帐篷里,晓晓和卢卡斯、艾米丽正带着十几个国家的孩子,一起织“少年丝路图”。卡米拉负责分发丝线,每个孩子都拿到了代表自己国家的颜色:巴西的孩子拿到了绿色,法国的孩子拿到了紫色,肯尼亚的孩子拿到了橙色……丝线在孩子们的手里穿梭,慢慢织出了一条连接各国桑园的“丝路”。
    “我以后要当桑蚕科学家,培育出能在沙漠里生长的桑苗!”一个来自沙特阿拉伯的小男孩,举着自己织的“沙漠桑苗”图案,兴奋地说。
    “那我们可以一起!”晓晓立刻回应,“我们的‘全球桑苗土壤数据库’,以后还要加沙漠土壤的资料呢!”
    论坛区里,各国匠人正分享着自己的故事。奥莉娅讲述了马赛部落如何保护“红土桑”,妮娜分享了清迈匠人如何传承扎染技艺,日本匠人则介绍了和服织锦与桑丝的渊源。当韩轻舞宣布“全球桑蚕资源库”正式成立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个资源库会收录各国的桑苗品种、织锦技艺、培育方法,任何人都能免费查阅。
    闭幕式上,苏尔玛站在“全球桑蚕共融图”前,手里拿着丈夫的老梭子,身后站着妮娜、奥莉娅、韩轻舞,还有来自各国的匠人。“今天,我们用桑丝织出了跨越山海的友谊,也织出了桑蚕文化的未来。”她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了草原的每个角落,“我丈夫当年说,‘愿桑丝连山海,技艺永相传’。现在我想说,这份传承,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协作的传承、友谊的传承。”
    说着,苏尔玛举起老梭子,将最后一根丝线织进“共融图”里——那是一根混合了各国桑丝的线,浅棕、浅紫、翠绿、橙红,在晨光里闪着柔和的光。各国匠人一起伸出手,轻轻触摸织锦的边缘,仿佛在触摸彼此的心。
    奥莉娅突然走上前,手里拿着一个用“红土桑”丝编织的手环:“苏尔玛奶奶,这是我们马赛部落的‘友谊手环’,送给您。明年,我想邀请大家去肯尼亚,在马赛马拉草原上举办第二届‘全球桑蚕文化节’,让桑丝的香气,飘到非洲的草原上。”
    妮娜也笑着说:“清迈的桑苗已经开始结果了,明年春天,我会带着新的‘茉莉桑丝’来,咱们一起织一块更大的‘跨洲桑蚕图’!”
    苏尔玛接过手环,戴在手腕上——手环的温度,和老梭子的温度一样,带着桑蚕人的心意。她看着草原上的人们,有的在交换桑苗叶片,有的在讨论织锦技艺,有的在给孩子讲述桑蚕的故事,突然觉得,丈夫的愿望,已经不仅仅是实现了,更是长出了新的枝芽,要向全世界蔓延。
    文化节结束后,工坊里依然热闹。每天都有来自不同国家的人来参观,有的想学习嫁接技艺,有的想合作开发文创产品,有的则是单纯想来看看这片孕育了跨洲友谊的桑园。
    少年联盟的“全球桑苗土壤数据库”,已经收录了三十多个国家的土壤资料;迭戈和欧洲品牌合作的“文化节限定礼盒”,销量突破了两千套,很多消费者都在留言里说,想了解更多桑蚕文化的故事;中国农业大学的李教授,带着学生来工坊考察,计划和守苗爷爷一起,进一步优化三系混种苗的基因,让它能适应更多地区的气候。
    八月的一个清晨,苏尔玛像往常一样,去温室检查桑苗。当她走到三系混种苗的育苗盆前时,突然发现,那株由“云蜜桑”“金穗桑”“红土桑”嫁接而成的桑苗,已经长出了新的花苞——淡绿色的花苞,在晨光里像一颗颗小小的珍珠,透着生机。
    “外婆,你看!花苞!”卡米拉拿着水壶跑过来,眼里满是惊喜,“这是不是意味着,咱们的三系混种苗,很快就能结茧了?”
    苏尔玛轻轻摸了摸花苞,指尖传来的触感,柔软又坚定。她抬头看向远处的草原,阳光里,奥莉娅寄来的“红土桑”种子已经发芽,妮娜寄来的茉莉花苗也开了花,白色的花朵点缀在桑园里,香气弥漫。
    守苗爷爷扛着锄头走过来,笑着说:“这苗啊,是懂咱们的心意。知道咱们想让桑蚕文化传遍全世界,就拼命地长,拼命地开花。”
    苏尔玛点点头,摸了摸口袋里的老梭子——梭子上的桑枝图案,仿佛也在晨光里活了过来,和眼前的桑苗、花苞、茉莉花,连成了一片。她突然明白,桑蚕文化从来不是静止的,它像桑苗一样,需要有人守护,有人培育,有人带着它跨越山海;它也像桑丝一样,能把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连在一起,织出属于全世界的新丝路。
    夕阳西下时,苏尔玛坐在织机前,重新拿起老梭子,开始织一幅新的织锦——她要把肯尼亚的草原、清迈的桑园、巴西的雨林、法国的酒庄,都织进去,还要把孩子们的笑脸、匠人的双手、桑苗的花苞,都织进去。丝线在她的指尖穿梭,像一条流动的河,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连接着山海与人心。
    卡米拉走进来,递上一杯温热的桑叶茶:“外婆,明天奥莉娅女士会寄来‘红土桑’的蚕丝样品,咱们可以试试和‘霞光茧’丝混纺,做一款新的文创产品。”
    苏尔玛接过茶杯,喝了一口,清甜的茶香在嘴里散开。她看着织机上渐渐成型的织锦,眼里满是希望:“好啊,咱们慢慢织,慢慢等。总有一天,咱们的桑丝会飘到全世界的每个角落,让所有人都知道,在安第斯高原上,有一座工坊,有一群桑蚕人,在用丝线编织着跨越山海的友谊与希望。”
    夜幕降临,工坊里的灯光亮起,暖黄色的光透过桑木窗棂,洒在桑园里。桑叶在风里沙沙作响,像在讲述着桑蚕人的故事,也像在预示着,这条用桑丝织就的新丝路,会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守护下,继续延伸,书写着属于全球桑蚕文化的永恒篇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