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1丝路茧语:三系混种桑的首茧传奇 (第2/3页)
接下来的几天,周明远成了工坊里的“老师”。苏尔玛、卡米拉、守苗爷爷都围着他学习缫丝:如何判断水温、如何调整药剂比例、如何处理抽丝时的断丝。周明远还带来了云锦坊的缫丝笔记,里面记着几百年的缫丝经验,他把笔记复印了一份,送给工坊:“这些经验,本来是云锦坊的传家宝,但我觉得,好的技艺应该分享,才能让桑蚕文化走得更远。”
    一天晚上,苏尔玛在整理丈夫的旧物时,翻到了一个泛黄的笔记本,封面上写着“缫丝试记”。打开一看,里面是丈夫当年尝试改良安第斯缫丝法的记录,其中一页画着一个铜锅,旁边写着:“若能找到软化茧壳又不损丝的方法,或可与东方缫丝法结合。”苏尔玛拿着笔记本,走到周明远面前,眼眶泛红:“周先生,我丈夫当年就想把安第斯和东方的缫丝法结合起来,今天,您帮他实现了这个愿望。”
    周明远接过笔记本,仔细翻看着,眼里满是敬佩:“您丈夫是位有远见的匠人。其实,中国的缫丝法也在不断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点,比如唐代就借鉴过西域的蚕丝处理技术。现在,咱们把安第斯的桑苗、东方的缫丝法、泰国的扎染、非洲的染料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全球桑蚕智慧’。”
    随着缫丝工作的推进,第一批混种蚕丝终于完成了——整整五十卷,每一卷都泛着独特的浅棕金紫光泽,摸起来像云朵一样柔软。卡米拉把蚕丝拿到染织区,和妮娜视频连线,一起设计“三色混纺扎染布”。
    “我觉得可以用清迈的靛蓝染料,先染一部分蚕丝,再用肯尼亚的红粉染另一部分,剩下的保持原色,然后混纺在一起。”妮娜拿着染料样品,在屏幕里展示,“这样织出来的布,会有渐变的效果,像安第斯的彩虹山。”
    奥莉娅也通过视频加入了讨论,她建议在扎染时加入马赛部落的“几何纹”:“用桑丝绳把布扎成三角形、菱形的图案,染出来会有立体的花纹,代表不同文化的融合。”
    卡米拉把大家的想法记下来,画成设计图:“咱们再在布上织上三系混种桑的图案,用周先生教的缫丝剩下的茧壳磨成粉,调成颜料,这样既环保,又有意义。”
    少年联盟的孩子们也没闲着。晓晓牵头,组织了“全球桑蚕茧丝测试”活动,邀请了巴西的卢卡斯、法国的艾米丽、中国的小宇,通过视频连线,一起测试混种蚕丝的强度、光泽度和染色性。卢卡斯用巴西的天然染料染了一小段蚕丝,发来了照片——蚕丝染上了巴西红木的深红色,却依然保持着原有的光泽;艾米丽则用混种蚕丝做了一个小香囊,里面装着法国的薰衣草,说要送给工坊作为纪念。
    “我们可以做一本‘全球混种茧丝图鉴’,把每个国家测试的结果、照片、设计都放进去,作为工坊的纪念册!”晓晓在视频会议里提议,立刻得到了所有孩子的同意。
    就在大家忙着准备扎染和图鉴时,韩轻舞带来了一个新的合作邀请——上海国际丝绸博览会向工坊发出了邀请,希望他们能带着混种茧丝和联名文创产品,参加博览会的“全球传统手工艺展”。
    “博览会下个月举办,到时候会有来自全世界的丝绸企业、设计师和匠人,这是咱们把混种桑蚕文化推向国际的好机会!”韩轻舞拿着邀请函,兴奋地说,“周先生的云锦坊也会参加,他们还说要和咱们合作,用混种蚕丝做一件‘丝路共融’云锦披肩,作为博览会的压轴展品。”
    苏尔玛看着邀请函上的“上海国际丝绸博览会”字样,又看了看桌上的混种蚕丝,突然想起了丈夫的话:“愿桑丝连山海,技艺永相传。”她点点头:“好,我们去上海!让全世界都看看,跨洲协作能培育出怎样的桑蚕奇迹。”
    接下来的日子,工坊进入了“上海博览会备战模式”。周明远和云锦坊的团队一起,设计“丝路共融”云锦披肩——披肩的主体用混种蚕丝织成,上面要织出安第斯的雪峰、清迈的佛塔、肯尼亚的草原、苏州的园林,还有连接这些景观的桑枝,边缘用泰国的金线和中国的云锦金线锁边。
    苏尔玛和妮娜则负责“三色混纺扎染布”的制作,妮娜特意从清迈寄来了二十斤靛蓝染料,奥莉娅也寄来了更多的非洲天然染料。每天,染织区都飘着染料的香气,卡米拉和路易负责扎布,苏尔玛负责染色,周明远偶尔也会过来,指导他们如何让染料更好地附着在混种蚕丝上。
    少年联盟的孩子们则忙着完成“全球混种茧丝图鉴”。晓晓把各国孩子发来的测试数据整理成表格,卢卡斯寄来了巴西桑园的照片,艾米丽画了混种蚕丝香囊的设计图,小宇则写了一篇关于中国缫丝技艺的短文。卡米拉把这些内容排版,用桑枝灰调成的颜料在封面画了三系混种桑的图案,一本充满童趣又专业的图鉴,很快就完成了。
    博览会开幕前一周,所有展品都准备好了:“丝路共融”云锦披肩、“三色混纺扎染布”、“全球混种茧丝图鉴”,还有少年联盟制作的混种蚕丝小玩偶、香囊。周明远带着云锦坊的团队,提前去上海布置展位,苏尔玛、卡米拉、晓晓则带着展品,乘坐飞机前往中国。
    当飞机降落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时,苏尔玛看着窗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