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2丝路向沙海:沙漠桑苗的新生纪 (第2/3页)
苗的茎尖,二十天就能培育出幼苗。”
    苏尔玛立刻对奥莉娅说:“你把‘矮化桑苗’的茎尖剪下来,用无菌袋装好,通过最快的快递寄过来,我们用组培技术培育新苗,肯定能赶上种植季!”
    接下来的二十天,组培室成了工坊最忙碌的地方。守苗爷爷戴着无菌手套,在超净工作台前小心翼翼地剪下“矮化桑苗”的茎尖,放进装有培养基的玻璃瓶里;卡米拉负责每天记录培养基的温度和湿度,确保环境无菌;晓晓则和阿卜杜勒视频,教他如何改良沙漠土壤——在种植坑底铺一层碎秸秆,减少水分蒸发,再混合适量的石膏,降低土壤盐碱度。
    当第一批组培苗长出嫩绿的叶片时,苏尔玛亲自把幼苗装进保温箱,里面铺着从安第斯高原带来的腐叶土,还附了一张手写的培育注意事项:“每天早晚浇水,正午用遮阳网盖住,每周检查一次土壤含盐量。”卡米拉则在保温箱里放了一个小小的桑丝玩偶,是用三系混种桑的蚕丝做的,身上绣着“桑丝连沙海”的字样。
    “一定要让阿卜杜勒知道,全世界的桑蚕人都在帮他。”苏尔玛摸着保温箱,像是在抚摸自己的孩子。
    两周后,阿卜杜勒发来的视频让所有人都松了口气:镜头里,十株组培苗整齐地种在沙漠边缘的田垄里,叶片翠绿,根系已经扎进了土壤,旁边还立着一块小木牌,上面写着“全球桑蚕协作苗”。“苏尔玛奶奶!幼苗活了!昨天刮了小风,它们一点事都没有!”阿卜杜勒举着手机,跑着展示每一株桑苗,身后的沙漠在阳光下泛着金辉,与嫩绿的桑苗形成鲜明的对比。
    可喜悦没持续多久,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妮娜寄给阿卜杜勒的“耐旱金穗桑”枝条,在沙漠里嫁接时总是失败——桑苗的接口处会很快脱水,愈合不了。阿卜杜勒在视频里急得快哭了:“我按照手册上的方法,用塑料膜把接口包起来,可还是没用,接口处的树皮都干了。”
    周明远看着视频里的嫁接苗,突然想起新疆桑农的做法:“在新疆,嫁接时会用羊油涂在接口处,既能保湿,又能防止虫害。阿卜杜勒,你那边有羊油吗?”
    阿卜杜勒立刻点头:“我爸爸是牧羊人,家里有羊油!”
    “太好了!”周明远拿出纸笔,画了一张嫁接示意图,“你先把羊油加热融化,放凉后涂在接口处,再用塑料膜包紧,最后在接口上方套一个塑料袋,留几个小孔透气,这样既能保湿,又不会闷坏芽点。”
    阿卜杜勒按照周明远的方法,重新嫁接了三株桑苗。三天后,他发来照片:接口处已经开始愈合,芽点也透出了新绿。“成功了!周爷爷,谢谢您!”照片里,阿卜杜勒举着嫁接成功的桑苗,笑得露出了两颗小虎牙。
    随着沙漠桑苗的生长,“沙漠桑蚕新生计划”也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阿联酋迪拜的一家环保企业主动联系韩轻舞,愿意资助在利雅得建一个“沙漠桑蚕示范基地”,还邀请苏尔玛和卡米拉去迪拜参加“中东可持续发展论坛”,分享沙漠桑苗的培育经验。
    “论坛下个月举办,到时候会有中东各国的环保人士和农业专家,这是咱们把沙漠桑蚕文化推向中东的好机会!”韩轻舞在视频里兴奋地说,“迪拜的企业还说,想和咱们合作开发‘沙漠桑丝文创’,用沙漠桑苗的蚕丝做围巾、披肩,上面绣中东的传统花纹。”
    苏尔玛看着窗外渐渐变红的桑树叶,想起了丈夫生前收藏的一本关于中东丝绸的画册,里面画着用蚕丝织的沙漠骆驼图案。“好,我们去迪拜!让沙漠里长出的桑丝,连接起中东和安第斯的文化。”
    出发去迪拜前,工坊里的文创区又热闹起来。妮娜从清迈寄来了扎染用的靛蓝染料,特意加了防紫外线的成分,适合中东的气候;奥莉娅寄来了肯尼亚的火山灰染料,能染出沙漠落日的橙红色;周明远则从新疆寄来“抗逆桑”的蚕丝,和三系混种桑的蚕丝混纺,增加面料的耐磨性。
    卡米拉和晓晓一起设计“沙漠霞光披肩”:用混纺蚕丝做底料,上面用扎染技术做出沙漠的渐变效果,边缘绣上三系混种桑的图案,还有中东的椰枣树和安第斯的雪峰,中间用一条桑枝连接。“这样既体现了沙漠的特色,又有跨洲协作的意义。”卡米拉拿着设计图,向苏尔玛展示。
    少年联盟的孩子们也没闲着,卢卡斯从巴西寄来桑苗的叶片标本,艾米丽从法国寄来薰衣草干花,小宇从中国寄来丝绸书签,他们要把这些东西放进“沙漠桑蚕文化礼盒”,送给参加论坛的嘉宾。
    当苏尔玛和卡米拉、晓晓带着“沙漠霞光披肩”和文化礼盒抵达迪拜时,迎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