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2丝路向沙海:沙漠桑苗的新生纪 (第1/3页)
安第斯高原的十月,风里开始掺进一丝凉意,却吹不散“全球桑蚕文化工坊”里的热闹。卡米拉抱着一摞厚厚的信件,从邮差手里接过最后一个印着阿拉伯文的包裹时,指尖不小心蹭到了包裹上的桑苗图案——那是一株画在牛皮纸上的幼苗,根部缠着几圈麻绳,旁边用英文写着:“来自沙特阿拉伯利雅得的求助”。
“外婆!是沙特的阿卜杜勒寄来的!”卡米拉几乎是蹦着冲进温室,苏尔玛正和守苗爷爷一起检查新一批三系混种桑苗的根系,听见喊声,手里的小铲子顿了顿。阿卜杜勒是上次“全球桑蚕少年线上交流会”上最活跃的孩子,总说要在沙特的沙漠里种出桑苗,此刻包裹上的“求助”二字,让苏尔玛心里咯噔一下。
拆开包裹,里面装着一本泛黄的观察日记和几片干枯的桑叶。日记第一页画着利雅得的沙漠日落,配文:“我和爸爸在沙漠边缘种了十株‘热带-高原混种苗’,每天浇水,可它们还是慢慢枯萎了,叶片边缘卷成了小筒,像在哭。”最后一页夹着一张照片:阿卜杜勒蹲在干裂的土地上,手里捧着一株只剩两片叶子的桑苗,眼神里满是失落。
“沙漠里的日照太强,水分蒸发快,土壤还有盐碱化,普通的混种苗肯定扛不住。”守苗爷爷捏了捏那片干枯的桑叶,叶脉上还沾着细沙,“咱们得想办法培育能在沙漠里生长的桑苗,不然阿卜杜勒的心愿就落空了。”
苏尔玛把日记放在温室的展示架上,正好对着那株最早结果的三系混种桑。阳光透过叶片,在日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她突然想起丈夫当年说的话:“桑苗的生命力比我们想的强,只要给它合适的条件,哪里都能扎根。”她转身对卡米拉说:“联系韩轻舞,还有周明远先生、妮娜、奥莉娅,咱们开个跨国会议,专门讨论沙漠桑苗的培育计划。”
三天后的线上会议里,屏幕上挤满了熟悉的面孔。韩轻舞身后是中国农业大学的实验室,李教授正拿着一份土壤检测报告;周明远的红木箱子摆在桌上,里面放着几卷不同品种的桑苗枝条;妮娜的背景是清迈的桑园,旁边站着几位研究热带耐旱植物的学者;奥莉娅则在肯尼亚的草原上,手里举着一株能在半干旱地区生长的“矮化桑苗”。
“阿卜杜勒寄来的土壤样本我检测过了,含盐量高达0.8%,远超桑苗耐受的0.3%,而且保水性极差。”李教授指着屏幕上的数据图表,“要在这种环境种桑苗,得解决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培育耐盐碱的品种,二是改良土壤,减少水分蒸发。”
奥莉娅率先发言:“我们马赛部落有一种‘矮化桑苗’,根系能扎到地下三米深找水源,还能在含盐量0.5%的土壤里生长。我可以把这种桑苗的枝条寄过去,试试和三系混种桑嫁接。”
妮娜也补充道:“清迈有‘耐旱金穗桑’,叶片表面有一层蜡质,能减少水分蒸发。我已经让匠人准备好枝条,还会附上培育手册,教大家怎么给桑苗涂蜡质保护层。”
周明远则从箱子里拿出一卷丝绸:“这是用中国新疆的‘抗逆桑’蚕丝织的布,新疆的气候和沙漠很像,这种桑苗耐干旱、耐盐碱。我可以联系新疆的桑蚕研究所,寄来‘抗逆桑’的种子,和三系混种桑杂交,说不定能培育出‘沙漠混种苗’。”
“少年联盟也能帮忙!”晓晓的声音突然从屏幕角落冒出来,他手里举着“全球桑苗土壤数据库”,“我们可以收集全世界沙漠地区的土壤数据,整理成‘沙漠桑苗培育指南’,发给阿卜杜勒,让他随时记录桑苗的生长情况。”
会议结束时,一个名为“沙漠桑蚕新生计划”的协作项目正式启动:奥莉娅负责提供“矮化桑苗”枝条,妮娜提供“耐旱金穗桑”枝条和蜡质技术,周明远对接新疆“抗逆桑”种子,李教授提供技术指导,少年联盟负责数据记录,而苏尔玛和卡米拉则留在工坊,准备第一批嫁接试验。
可计划刚推进一周,奥莉娅就发来紧急视频:“我的‘矮化桑苗’枝条在运输时遇到了沙尘暴,包裹被吹翻,枝条上的芽点全被沙子打坏了!”屏幕里,奥莉娅蹲在一堆破损的纸箱前,手里拿着一根光秃秃的枝条,上面的芽点已经发黑,“离利雅得的种植季只有一个月了,再重新培育枝条肯定来不及。”
苏尔玛看着屏幕里焦急的奥莉娅,突然想起守苗爷爷去年在温室里培育的“组培苗”——用桑苗的茎尖组织,在无菌环境里培育新苗,长得又快又壮。“守苗爷爷,咱们的组培室还能用吗?”她转头问。
守苗爷爷立刻点头:“没问题!去年培育三系混种桑时,组培室的设备都保养好了,只要有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