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353丝路映碧海:海岛桑蚕的守望与新生  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353丝路映碧海:海岛桑蚕的守望与新生 (第3/3页)

“我们还会在文化周上签约,和你们的‘全球桑蚕文化工坊’建立长期合作,在太平洋岛国推广‘海岛混种苗’。”

    苏尔玛看着海边渐渐成型的桑园,想起丈夫航海日记里的最后一页:“希望有一天,桑丝能像海浪一样,连接起所有的海岛和大陆。”她转头对莱拉说:“好,我们一起办好文化周,让斐济的桑丝,飘向全世界。”

    文化周筹备期间,工坊里的所有人都动了起来。卡米拉和莱拉一起完成了“碧海桑丝”方巾的最后设计,用海娜花染出的渐变蓝丝做底料,上面绣着金色的海龟和绿色的桑枝,边缘用椰子纤维编织成海浪的形状;晓晓则和斐济的孩子一起,制作了“海岛桑蚕图鉴”,里面收录了斐济的桑苗品种、植物染方法,还有各国协作的故事;周明远从中国寄来了云锦金线,帮她们给方巾做最后的锁边;妮娜则带着清迈的匠人,赶来斐济帮忙布置展区。

    文化周开幕当天,苏瓦的海边挤满了人。桑园里,“海岛混种苗”长得郁郁葱葱,莱拉带着孩子们给游客展示如何采摘桑叶、喂养蚕宝宝;染坊里,各国匠人围着莱拉,学习如何用海岛植物染桑丝,蓝色的海娜花染液、黄色的鸡蛋花染液、红色的凤凰花染液,在木盆里泛着晶莹的光;文创展区里,“碧海桑丝”方巾一摆出来,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欧洲品牌的代表当场定下了两百条的订单,还要求在礼盒里放一张桑园修复的照片,让消费者知道背后的协作故事。

    “苏尔玛奶奶,谢谢您。”文化周闭幕时,莱拉捧着一条“碧海桑丝”方巾,递给苏尔玛,“这条方巾上的桑枝,我绣了您丈夫航海日记里提到的航线,从安第斯到斐济,就像桑丝连接了我们的心意。”

    苏尔玛接过方巾,指尖触到细腻的桑丝,仿佛能感受到海浪的温度。她抬头看向远处的太平洋,夕阳正洒在海面上,像一条金色的丝路,连接着海岛和远方的大陆。“莱拉,这不是结束,是开始。以后,我们会一起培育更多的海岛桑苗,让桑蚕文化在每个海岛上扎根。”

    离开斐济前,苏尔玛和莱拉一起在桑园里种下了一株“海岛混种苗”,旁边立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桑丝连碧海,友谊跨重洋”。莱拉的孩子们围着木牌,叽叽喳喳地说:“等桑苗长大,我们要邀请全世界的桑蚕人来斐济,一起织一块最大的‘太平洋桑蚕共融图’!”

    回到安第斯工坊时,迎接她们的是满院的桑果香气——守苗爷爷培育的“海岛混种苗”已经结出了紫黑的桑果,李教授发来消息,说“海岛混种苗”的基因改良已经完成,能适应太平洋上大部分海岛的气候;韩轻舞则带来了好消息,上海国际丝绸博览会邀请她们带着“碧海桑丝”方巾参展,还会举办“全球桑蚕文化论坛”,让苏尔玛做主旨发言。

    工坊里,卡米拉正在整理从斐济带回来的植物染样本,晓晓则在更新“全球桑苗土壤数据库”,加入了斐济、瓦努阿图等太平洋岛国的土壤数据;守苗爷爷在温室里给新一批“海岛混种苗”浇水,苏尔玛则坐在老织机前,开始织一幅新的织锦——她要把斐济的海滩、太平洋的海浪、海岛的椰子树,都织进去,还要把莱拉和孩子们的笑脸,织在桑枝之间。

    老梭子在她的指尖穿梭,丝线带着“碧海桑丝”的湛蓝光泽,在织锦上慢慢铺展开来。卡米拉走进来,递上一杯温热的桑叶茶,里面加了一点斐济的诺丽果蜜。“外婆,泰勒先生刚才发来消息,说太平洋岛国农业组织想和咱们合作,在斐济建一个‘全球海岛桑蚕研究中心’,邀请您担任荣誉主任。”

    苏尔玛接过茶杯,喝了一口,清甜的茶香里带着诺丽果的微酸,像把海岛的阳光和安第斯的清风融在了一起。她看着织机上渐渐成型的织锦,眼里满是欣慰:“好啊,咱们慢慢来。桑蚕文化的丝路,已经从高原延伸到沙漠,从沙漠延伸到海岛,未来,它还会延伸到更多的地方,连接起更多的人,更多的文化,更多的希望。”

    夜幕降临,工坊里的灯光又亮了起来。暖黄色的光透过桑木窗棂,洒在桑园里,桑叶在风里沙沙作响,像在讲述着这段跨越碧海的桑蚕故事。苏尔玛继续织着织锦,老梭子每穿梭一次,就像在续写一次跨洋的友谊,也像在为全球桑蚕文化的未来,织下新的一笔。

    在工坊的展示架上,莱拉送的“碧海桑丝”方巾静静地摆在那里,旁边是“海岛混种苗”的幼苗,幼苗的叶片在灯光下泛着嫩绿的光,仿佛下一秒,就要长出新的枝芽,蔓延向更远的碧海,连接起更多的海岛,更多的文化,更多的希望。而那本“全球桑苗土壤数据库”,已经收录了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土壤数据,封面上的桑苗图案,在灯光下显得格外鲜活,像是在预示着,桑蚕文化的丝路,会一直延伸下去,直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直到每一片土地上,都能长出翠绿的桑苗,织出温暖的桑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