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357全球桑蚕共融图  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357全球桑蚕共融图 (第1/3页)

    第六章 喜马拉雅的桑影:雪域织新丝

    安第斯工坊的温室里,“北极混种桑苗”的组培瓶刚被搬去冷藏室模拟低温环境,守苗爷爷就收到了一个来自中国西藏的包裹。牛皮纸包装上沾着干燥的青稞粉,拆开后,几片卷曲发黄的桑叶掉了出来,附信的字迹带着高原阳光的硬朗:“尊敬的守苗爷爷,我是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卓玛。我们藏北的桑园快不行了,去年冬天的雪灾压垮了温室,剩下的桑苗连新叶都抽不出来。奶奶说,安第斯的匠人能让桑苗在沙漠里活,或许也能帮我们救救雪域的桑苗……”

    信末夹着一张黑白照片:扎着麻花辫的卓玛蹲在雪地里,身边是倒塌的木架温室,几株干枯的桑苗从积雪里探出来,像极了安第斯高原寒冬里的枯草。苏尔玛摩挲着照片边缘,突然想起丈夫航海日记里夹着的一张老照片——三十年前,丈夫在喜马拉雅山遇见一位藏族老匠人,对方送了他一块用桑丝和羊毛混织的藏毯,毯面上绣着雪山和桑苗,现在还挂在工坊的织机房里。

    “去西藏。”苏尔玛把照片贴在“全球桑蚕文化地图”的藏北位置,那里是地图上最后一块空白区域,“喜马拉雅的桑苗,不能断在这一代。”

    一周后,苏尔玛、卡米拉和守苗爷爷带着三箱“安第斯耐寒桑苗”组培瓶,登上了飞往西藏日喀则的飞机。舷窗外,雪山连绵起伏,像凝固的浪花,卡米拉翻着周明远发来的“藏北桑园数据报告”,眉头越皱越紧:“卓玛的桑园在海拔4200米的那曲草原,年均温只有-2℃,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1%,比挪威的北极圈还难种——低温会冻坏桑苗的根系,贫瘠土壤根本留不住养分。”

    守苗爷爷从背包里掏出一个银色的保温盒,里面装着用青稞粉和蚕砂混合制成的有机肥:“这是我和青海的桑蚕研究所学的法子,青稞粉能提高土壤温度,蚕砂能增加有机质,说不定能派上用场。”

    车子从日喀则往那曲走,路边的青稞田渐渐变成了草原,经幡在风里飘动,远处的念青唐古拉山覆着皑皑白雪。卓玛骑着马在路边等候,她穿着暗红色的藏袍,腰间挂着奶奶留下的银质桑蚕佩饰,看到车子停下,立刻翻身下马,手里捧着一碗温热的酥油茶:“苏尔玛奶奶,你们可算来了!昨天我去桑园看,还有几株桑苗没被冻死,但枝条都发黑了。”

    跟着卓玛走进桑园,苏尔玛才真正见识到雪域桑园的艰难:简易的木架温室只剩下断木,积雪融化后的泥浆里,几株桑苗的枝条冻得像玻璃一样脆,轻轻一碰就断成两截。卓玛蹲下身,捡起一截枝条,眼眶通红:“这是奶奶三十年前种的桑苗,她说桑丝能和羊毛混织,做出最暖和的藏毯。现在奶奶走了,桑园也快没了……”

    守苗爷爷蹲下来,用随身携带的土壤检测仪插入地里,屏幕上的数字跳了几下,定格在-1.5℃:“土壤温度太低了,得先搭保温温室,用双层塑料膜加羊毛毡,再在地面铺青稞秸秆,这样才能保住温度。”

    苏尔玛抬头望向远处的草原,突然看到牧民们的帐篷:“卓玛,你们的帐篷都是用牦牛毛做的,能不能用牦牛毛编织成保温层,盖在温室外面?牦牛毛防风又保暖,比羊毛毡更耐用。”

    卓玛眼睛一亮:“对呀!我们村里有很多牦牛毛,牧民们都会编织,明天我就请大家来帮忙!”

    第二天一早,那曲草原的牧民们就带着编织工具来了。男人们砍来粗壮的红柳,搭建温室的框架;女人们则坐在草原上,用牦牛毛编织成厚厚的保温毯,手指在毛线间翻飞,编织出传统的“吉祥八宝”图案——她们说,要把祝福织进保温毯里,让桑苗能在雪域扎根。卡米拉则根据妮娜发来的“斜顶支架”改良图纸,指导大家把温室的顶坡角度调大,这样积雪就能顺着斜坡滑下来,不会压垮温室。

    守苗爷爷和卓玛一起,把青稞秸秆铺在温室的地面上,再撒上青稞粉和蚕砂混合的有机肥。“这些有机肥要埋在土壤下十厘米,”守苗爷爷一边示范一边说,“青稞粉发酵时会产生热量,能提高土壤温度,蚕砂能增加有机质,让桑苗的根系长得更壮。”

    苏尔玛则在温室里搭建了简易的恒温控制系统——用太阳能板供电,连接几个温控器,当温度低于0℃时,温控器会自动启动加热灯,保持温室内的温度在5℃以上。“这是从挪威的温室技术学来的,”苏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