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360全球桑蚕共融图(续)  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360全球桑蚕共融图(续) (第1/3页)

    第十三章 中亚丝路的桑韵:盐土与古缫的重逢

    藏北的桑花刚落,卓玛的“全球桑蚕文化数据库”后台就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求助邮件。发件人叫古丽娜,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邮件里附了一张照片:龟裂的盐碱地上,几株瘦矮的桑苗歪歪斜斜地立着,叶片上裹着一层白霜似的盐渍,远处的土坯房墙上,还残留着半截褪色的丝绸幌子,上面模糊能看见“卡什凯”(乌兹别克传统丝绸名)的字样。

    “卓玛女士,我是古丽娜,”邮件里的文字带着急切,“我奶奶是撒马尔罕最后一位会传统缫丝的匠人,她临终前说,我们的‘卡什凯’丝绸是古丝路上的珍宝,不能断在我手里。可这片盐碱地种不出好桑苗,去年我试种的桑苗全枯了,蚕宝宝连桑叶都没得吃……奥莉娅老师说您能让桑苗在雪域扎根,求您救救我们的古丝路桑蚕技艺。”

    卓玛拿着平板找到苏尔玛时,老人正坐在安第斯工坊的织机前,给“全球桑蚕共融图”添绣塔希提的雨林纹样。听完卓玛的讲述,苏尔玛放下绣针,手指在地图上划过中亚——撒马尔罕,古丝路的枢纽,曾经以“汗血宝马”和“撒马尔罕丝绸”闻名,如今却成了桑蚕文化的断层带。

    “我们必须去撒马尔罕,”苏尔玛的语气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古丝路的桑蚕火种,不能在我们这代熄灭。守苗爷爷,你准备耐盐碱桑苗的组培材料;卓玛,整理藏北改良土壤的经验;卡米拉,联系乌兹别克斯坦的农业研究所,提前测一下撒马尔罕的土壤数据。”

    一周后,支援队的飞机降落在撒马尔罕机场。古丽娜穿着天蓝色的中亚传统长袍,戴着绣满石榴花纹的头巾,在机场外焦急地张望。看到苏尔玛一行人,她立刻迎上来,手里捧着一块叠得整齐的旧丝绸——那是她奶奶织的“卡什凯”,底色是温润的米白,上面用金线绣着太阳和石榴,边缘虽有些磨损,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精致。

    “这是奶奶二十岁时织的,”古丽娜的指尖轻轻拂过丝绸,“她说‘卡什凯’的桑丝要选清晨带露的桑叶喂蚕,缫丝时要守着馕坑的温度,这样丝才够柔、够亮。可现在……”她抬头望向远处的戈壁,风卷着沙尘掠过,“连桑叶都长不好了。”

    车子沿着古丝路的旧道向村子驶去,路边的盐碱地越来越多,白花花的盐渍像给土地盖了层薄雪。古丽娜的村子在一片土坯房中间,村口的老桑树下围着几个老人,看到支援队的车,都纷纷围了上来——他们是村里仅存的几个见过传统缫丝的人,眼里满是期待。

    “这土不行啊,”守苗爷爷刚下车,就蹲下身抓了把土,手指一捻,土粒间泛着盐花,“含盐量超过3%,有机质不足0.5%,比藏北的冻土还难种桑。”他掏出土壤检测仪,屏幕上的数字跳了几下,定格在“pH值8.9”——强碱性土壤,普通桑苗根本无法扎根。

    周明远这次也跟着来了,他拿出提前准备的土样报告:“撒马尔罕的地下水位浅,但水质含盐量高,浇水反而会让土壤盐碱化更严重。我们得先解决‘水’和‘土’的问题,不然桑苗种下去也是白搭。”

    古丽娜的爷爷艾力老人这时开口了,他拄着拐杖,指着远处的戈壁:“以前我们种棉花,会用骆驼刺的根改良土壤,骆驼刺能吸盐,还能固氮。要不我们试试在桑园周围种骆驼刺?”

    苏尔玛眼睛一亮:“这是个好办法!骆驼刺是盐碱地的‘先锋植物’,根系能深入地下两米,吸收土壤里的盐分,还能给土壤增加有机质。我们可以在桑园外围种一圈骆驼刺防护带,里面再用改良过的有机肥改良土壤。”

    卓玛想起藏北用青稞粉保水的法子:“我们还可以把当地的麦麸和蚕砂混合,撒在土壤表面,麦麸能锁住水分,减少蒸发,避免盐分随水分上升到地表;蚕砂能增加有机质,调节土壤酸碱度。”

    当天下午,村民们就行动起来。男人们骑着骆驼去戈壁上挖骆驼刺苗,女人们则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