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9丝路织星河:全球桑蚕共融图(续2 (第1/3页)
    第十章 非洲旱土的桑语:沙棘与金叶的相遇
    藏北的雪刚化尽,卓玛的手机就收到了一条陌生的视频请求。屏幕接通时,一张布满沟壑的脸映入眼帘——男人裹着橙红色的马赛族披风,身后是一片枯黄的草原,远处的金合欢树叶子稀疏,风卷着沙尘掠过他的肩头。
    “卓玛女士,我是肯尼亚北部的牧民卡鲁,”男人的声音带着草原特有的厚重,却难掩焦急,“奥莉娅老师说您能让桑苗在雪域活下来,求您也救救我们的土地。去年大旱,牧场的草全枯了,**死了一半,奥莉娅送来的‘东非混种桑’也快撑不住了……”
    视频里,卡鲁转身指向身后的小温室。塑料膜上裂着几道口子,里面的桑苗叶片蜷曲,叶尖泛着焦黄色,几株已经完全枯萎,歪在干裂的土壤里。卓玛的心猛地一紧,想起去年藏北桑园濒临绝境的模样,她立刻回头喊:“守苗爷爷,您快来看!肯尼亚那边的桑苗出事了!”
    守苗爷爷凑到屏幕前,眉头越皱越紧。他让卡鲁把土壤检测仪插进地里,屏幕上的数字跳了几下,定格在“湿度8%”“有机质0.6%”——比藏北最贫瘠的土地还要恶劣。“是典型的干旱胁迫,”守苗爷爷对着屏幕说,“桑苗根系吸不到水,土壤又没养分,再这样下去,不出半个月就全死了。”
    卡鲁的眼眶红了,他蹲下身,轻轻碰了碰桑苗的叶片:“我们这里只有雨季才有水,现在离雨季还有三个月。奥莉娅说桑蚕能让我们不用只靠放牧,可现在……”他的声音哽咽了,身后几个马赛族孩子探出头,睁着大眼睛看着屏幕,手里还攥着去年奥莉娅教他们绣的桑丝小挂件。
    卓玛立刻拿起手机,拨通了苏尔玛的视频电话。彼时安第斯工坊正是清晨,苏尔玛刚走进温室,手里还拿着给“雪域混种桑”浇水的水壶。听完卓玛的讲述,苏尔玛放下水壶,走到“全球桑蚕文化地图”前,手指落在肯尼亚北部的位置——那里是地图上仅存的几个“待激活”区域之一。
    “我们得去肯尼亚,”苏尔玛的语气坚定,“藏北的桑苗能活,非洲的桑苗也能活。卡米拉,你立刻联系周明远,让他准备耐旱桑苗的组培瓶和土壤改良剂;卓玛,你整理藏北应对极端环境的经验,特别是青稞粉保水的法子;守苗爷爷,你看看能不能把‘星河桑’和耐旱品种杂交,培育出适合干旱地区的桑苗。”
    三天后,一支由苏尔玛、卓玛、守苗爷爷、卡米拉和周明远组成的“抗旱支援队”,带着四箱组培瓶、太阳能灌溉设备和青稞粉有机肥,登上了飞往肯尼亚内罗毕的飞机。飞机降落后,他们转乘越野车,沿着尘土飞扬的公路向北行驶。车窗外,草原从稀疏的绿色渐渐变成枯黄,偶尔能看到几具牛的骸骨,风里带着沙尘的味道,比藏北的寒风更让人压抑。
    卡鲁带着十几个马赛族牧民在路边等候,看到越野车,他立刻迎了上来。卓玛刚下车,就被一个扎着小辫的女孩抱住了腿——是去年文化节上跟着奥莉娅来藏北的娜拉,她手里拿着一块褪色的桑丝绣布,上面是卓玛教她画的蚕宝宝。“卓玛姐姐,你看桑苗还有救吗?”娜拉的声音怯生生的,眼睛里满是期待。
    卓玛蹲下身,摸了摸娜拉的头,跟着卡鲁走进温室。里面的景象比视频里更糟:大部分桑苗已经枯萎,剩下的几株也奄奄一息,土壤硬得像石头,用手一捏就碎成粉末。周明远立刻拿出土壤检测仪,又取了些土样:“土壤含盐量也偏高,得先改良土壤结构,再解决保水问题。”
    守苗爷爷从箱子里拿出几株“星河桑”的幼苗,又拿出肯尼亚的“东非混种桑”枝条:“我在飞机上做了初步嫁接,这几株是‘星河桑’和‘东非混种桑’的杂交苗,叶片更厚,能减少水分蒸发,但还需要适应这里的干旱。”
    苏尔玛则注意到远处的沙棘林——金黄的果实挂在枝头,在枯黄的草原上格外显眼。“卡鲁,你们这里的沙棘果能吃吗?”她指着沙棘林问。卡鲁点点头:“我们用沙棘果泡水喝,还能榨油,就是不知道和桑苗有什么关系。”
    “沙棘的根系很发达,能固沙保水,”苏尔玛眼睛一亮,“我们可以在桑园周围种沙棘,形成防护带,减少风沙侵蚀;再用沙棘果渣做有机肥,既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又能利用当地资源。”
    卓玛立刻想起藏北用青稞粉保水的法子:“我们还可以把沙棘粉和青稞粉混合,撒在土壤表面,形成一层保水膜,这样浇水时水分就不容易蒸发了。”
    当天下午,牧民们就行动起来。男人们拿着铁锹,在桑园周围挖坑种沙棘苗;女人们则坐在草原上,把沙棘果摘下来,放进石臼里捣成泥,再和青稞粉、蚕砂混合,制成有机肥;周明远和卡米拉则组装太阳能灌溉设备,把太阳能板架在温室顶上,连接上滴灌管——这样既能利用非洲充足的阳光供电,又能精准地给桑苗浇水,避免浪费。
    娜拉和几个孩子也没闲着,他们跟着卓玛学习如何给桑苗修剪枯叶,如何观察桑苗的生长状态。“如果叶片发蔫,就说明缺水了;如果叶尖发黄,可能是土壤含盐量太高,”卓玛一边示范一边说,“以后你们就是桑园的小守护者,要帮卡鲁叔叔好好照顾桑苗。”
    五天后,桑园有了明显变化。沙棘防护带挡住了风沙,土壤表面的沙棘青稞粉膜锁住了水分,滴灌系统每天定时给桑苗浇水,守苗爷爷嫁接的杂交桑苗也抽出了新的嫩芽。卡鲁早上来桑园时,看到嫩绿的新芽,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他拿出手机,给远在肯尼亚南部的奥莉娅打视频电话,声音里满是喜悦:“奥莉娅,桑苗活了!卓玛他们真的救活了桑苗!”
    奥莉娅在屏幕里看到桑园的变化,也忍不住流泪:“我就知道你们能做到!等我处理完南部的桑园,就立刻过去,我们一起把马赛族的传统刺绣和桑丝结合,做出属于非洲的桑丝作品。”
    守苗爷爷则没闲着,他在温室里搭建了简易的组培室,开始培育更耐旱的桑苗品种。他把“星河桑”的抗旱基因提取出来,导入到当地的野生桑苗里,再用沙棘汁浸泡组培瓶,让桑苗从小就适应富含沙棘成分的环境。“这种新苗叫‘沙棘金叶桑’,”守苗爷爷拿着组培瓶对大家说,“叶片是金黄色的,像沙棘果一样,而且根系能深入地下三米,能吸收深层土壤的水分,以后就算三个月不下雨,也能存活。”
    卓玛看着温室里的“沙棘金叶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我们可以用沙棘果给桑丝染色,染出金黄色的桑丝,再和马赛族的牛皮绳混织,做出既有非洲特色,又有桑蚕文化的作品。”
    卡鲁立刻赞成,他让妻子拿出家里珍藏的马赛族牛皮绳——这些牛皮绳是用传统工艺鞣制的,颜色深褐,质地坚韧。卓玛把沙棘果泥放进染缸,加入适量的明矾,煮了两个小时,再把白色的桑丝放进去浸染。几个小时后,桑丝被染成了明亮的金黄色,像草原上的阳光。
    娜拉看着金黄色的桑丝,兴奋地说:“我们可以绣马赛族的图腾!比如狮子、长颈鹿,还有我们的马赛披风,这样别人一看就知道是我们非洲的桑丝作品。”
    接下来的日子里,卓玛和马赛族妇女们一起织起了挂毯。她们用金黄色的桑丝做纬线,用深褐色的牛皮绳做经线,在挂毯上绣出狮子、长颈鹿、金合欢树,还有新种的沙棘林和桑园。卡米拉则把这些过程拍下来,上传到“全球桑蚕文化数据库”,还标注了“马赛桑丝牛皮挂毯”的制作工艺,让全世界的匠人都能学习。
    一个月后,苏尔玛和卓玛准备离开肯尼亚时,卡鲁送给她们一块刚织好的挂毯。挂毯上,金黄色的桑丝绣成的桑苗围绕着深褐色的牛皮绳绣成的马赛族图腾,边缘则用沙棘果染的橙色桑丝绣着全球桑园的位置。“这块挂毯叫‘沙棘与桑苗的约定’,”卡鲁说,“谢谢你们让我们的土地有了新的希望,以后我们会种更多的‘沙棘金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