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361全球桑蚕共融图(续2  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361全球桑蚕共融图(续2 (第2/3页)

 卓玛想起非洲用沙棘保水的经验:“我们还可以把‘星河桑’和当地的野生桑苗杂交,培育出耐旱、耐暴晒的新品种。野生桑苗在沙地里长了几百年,肯定有抗旱基因,和‘星河桑’杂交后,既能保留抗旱性,又能提高叶片产量。”

    当天下午,村民们就行动起来。男人们拿着铁锹,在桑园里挖集雨沟——沟深50厘米,宽30厘米,呈网状分布,能最大限度收集雨水;女人们则在橄榄园里收集橄榄渣和橄榄叶,和椰糠、蚕砂混合,制成保水有机肥;守苗爷爷和周明远在村里的空地上搭建简易组培棚,开始培育杂交桑苗;卓玛和索菲亚则在作坊里整理祖母留下的织锦工具,老旧的木质织机、铜制的绕线轴、陶制的染缸,上面都刻着摩尔时期的几何纹样,索菲亚一边擦一边流泪:“祖母教我织锦时,总说‘纹样要跟着心跳走,丝线要带着温度’,可我连合格的丝线都找不到,怎么能织出有灵魂的织锦?”

    卓玛握住她的手:“别着急,等我们种出好桑叶,养出好蚕,就能缫出好丝。到时候,我们一起把‘阿尔罕布拉织锦’的技艺找回来,还要让它和全球的桑蚕文化融合,焕发新的生机。”

    五天后,集雨沟挖好了,保水有机肥也铺在了桑园里。守苗爷爷培育的杂交桑苗也出苗了——这种新苗被命名为“地中海沙生桑”,叶片厚实,表面有一层蜡质,能减少水分蒸发,根系发达,能深入地下三米寻找水源。“这些幼苗已经在组培瓶里经过了干旱胁迫训练,”守苗爷爷小心翼翼地把幼苗移栽到桑园里,“就算半个月不下雨,也能存活。”

    浇水的问题也解决了,卡米拉联系当地的环保组织,调来几台太阳能滴灌设备,利用地中海充足的阳光发电,每天定时给桑苗浇水,既节省水源,又能精准供水。索菲亚的弟弟马里奥是个大学生,学的是农业技术,一开始对种桑养蚕不以为然,看到太阳能滴灌设备后,主动过来帮忙:“这个设备能精准控制浇水量,还能监测土壤湿度,太先进了!我可以帮你们编程,根据桑苗的生长阶段调整浇水时间。”

    一周后,“地中海沙生桑”的幼苗长出了新的叶片,蜡质的叶片在阳光下泛着光泽,看起来精神抖擞。索菲亚每天都去桑园查看,记录桑苗的生长情况,还学着用手机把数据上传到“全球桑蚕文化数据库”。马里奥则成了桑园的“技术总监”,每天调试滴灌设备,还利用专业知识,给桑苗做了生长曲线分析,帮助守苗爷爷调整培育方案。

    “该养蚕了!”守苗爷爷看着长势喜人的桑苗,笑着说。索菲亚立刻拿出祖母留下的蚕卵,这些蚕卵是褐色的,比普通蚕卵更小、更坚硬。“祖母说,这是摩尔时期流传下来的‘地中海蚕’,只吃当地的桑叶,缫出的丝带着淡淡的橄榄香。”她小心翼翼地把蚕卵放在铺着桑叶的竹篮里,放在温暖的作坊里。

    三天后,蚕卵孵化了,黑色的蚁蚕像细小的芝麻,慢慢爬到桑叶上,开始啃食。索菲亚和村里的几个年轻女孩一起,每天清晨去桑园采摘带露的桑叶,喂养蚕宝宝。胡安老人则在一旁指导:“喂蚕要‘三净’——叶净、盒净、手净,桑叶要撕成小块,不能有露水,不然蚕宝宝会拉肚子。”

    蚕宝宝长得很快,从黑色的蚁蚕长成了白白胖胖的熟蚕,身体上泛着淡淡的光泽。索菲亚按照祖母的方法,在作坊里砌了一个小火炉,上面放着陶制的煮茧锅,锅里的水保持着微沸的状态。“缫丝的水温很关键,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她一边煮茧一边说,“祖母说,水温要像弗拉门戈舞者的体温,这样缫出的丝才够柔、够亮。”

    卓玛在一旁帮忙,看着索菲亚熟练地抽出蚕丝,绕在绕线轴上,蚕丝像银色的线,在阳光下泛着光泽,果然带着淡淡的橄榄香。“太神奇了!”卓玛忍不住赞叹,“这种丝既有桑丝的柔软,又有橄榄的清香,用来织锦肯定特别美。”

    索菲亚的眼睛亮了:“我们可以把‘阿尔罕布拉织锦’的摩尔几何纹样,和全球桑蚕文化的符号结合!比如在织锦上绣上‘地中海沙生桑’、藏北的雪山、非洲的沙棘、塔希提的雨林,让古丝路的两端在织锦上相遇。”

    马里奥这时插了一句:“我可以用3D建模技术,把摩尔纹样和现代设计结合,设计出更符合年轻人审美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