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1全球桑蚕共融图(续2 (第1/3页)
    第十四章 地中海的桑光:沙砾与织锦的交响
    藏北的桑果刚红透枝头,“全球桑蚕文化协作网络”的后台就弹出了一条来自欧洲的求助信息。发件人是西班牙安达卢西亚的年轻匠人索菲亚,附件里的照片让卓玛心头一紧:烈日炙烤下的沙质土壤里,几株桑苗叶片蜷曲发黄,根部裸露在干裂的土缝中;另一张照片里,一间老旧的石砌作坊里,布满灰尘的木质织机上,挂着半截未完工的织锦,纹样是摩尔时期特有的几何图案,却因丝线干涩而失去光泽。
    “卓玛女士,我是索菲亚,”信息里的文字带着地中海阳光般的急切,“我的祖母是安达卢西亚最后一位会‘阿尔罕布拉织锦’的匠人,她临终前说,这种织锦的丝线要用地中海晨露滋养的桑叶喂养的蚕茧缫制,织的时候要跟着弗拉门戈的节奏,这样纹样才会有灵魂。可现在,桑苗在沙地里活不过夏天,织锦技艺也快没人记得了……”
    卓玛拿着平板找到苏尔玛时,老人正对着“全球桑蚕共融图”发呆——地图上,地中海沿岸的桑蚕文化标记寥寥无几。“古丝路不仅有陆上通道,还有海上航线,”苏尔玛的手指划过伊比利亚半岛,“安达卢西亚是海上丝路的西端起点,摩尔人曾把东方的桑蚕技艺带到这里,创造出了‘阿尔罕布拉织锦’这样的珍宝。我们不能让这份跨越山海的文化遗产消失。”
    三天后,由苏尔玛、卓玛、守苗爷爷、卡米拉和周明远组成的支援队,带着“星河桑”组培瓶、土壤改良设备和各地桑蚕种植的经验,登上了飞往西班牙格拉纳达的飞机。飞机降落后,索菲亚早已在机场等候,她穿着弗拉门戈风格的红色连衣裙,裙摆上绣着细小的桑苗图案,手里捧着一个陶制小罐。
    “这是祖母留下的蚕砂,”索菲亚打开陶罐,里面是褐色的蚕砂,带着淡淡的草木香,“她用这些蚕砂给桑苗施肥,说能让桑叶带着地中海的阳光味。可我照着做了,桑苗还是活不长。”
    车子沿着盘山公路向索菲亚的村庄驶去,窗外的景色从格拉纳达的城市风光渐渐变成了干旱的丘陵,漫山遍野的橄榄树顽强地扎根在沙砾中,远处的阿尔罕布拉宫在阳光下泛着浅红色的光,像一座漂浮在沙海上的宫殿。
    “这里的气候太极端了,”卡米拉看着手机里的气象数据,“夏季最高温能到40℃,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土壤是沙质土,保水性差,还缺乏有机质。”她抬头望向窗外,正午的阳光刺眼,路面上的热浪扭曲了空气,“桑苗既要抗旱,又要耐暴晒,普通品种根本撑不住。”
    索菲亚的村庄在一座小山脚下,全村只有几十户人家,村口的老橄榄树下,围着几个老人,他们是村里仅存的见过“阿尔罕布拉织锦”完整制作过程的人。看到支援队的车,老人们纷纷迎上来,手里拿着泛黄的老照片——照片里,索菲亚的祖母坐在织机前,手里拿着丝线,织机上的织锦色彩斑斓,纹样繁复。
    “这土是‘饿土’啊,”守苗爷爷刚下车就蹲下身,抓起一把土,土粒从指缝间簌簌滑落,“沙粒占比超过80%,有机质不足0.3%,保水性几乎为零。就算浇了水,也会很快渗透,桑苗的根系根本吸不到水分。”他掏出土壤检测仪,屏幕上的数字显示“湿度6%”“pH值7.8”——典型的干旱沙质土,比非洲的盐碱地更考验桑苗的耐旱能力。
    周明远拿出提前准备的方案:“我们得先解决‘保水’和‘增肥’两个问题。沙质土的关键是锁住水分,我们可以用当地的橄榄渣和椰糠混合,制成保水基质;再用蚕砂、羊粪和橄榄壳炭混合,增加土壤有机质。”他抬头看向远处的橄榄园,“安达卢西亚盛产橄榄,橄榄渣是随处可见的废料,正好可以利用起来。”
    索菲亚的祖父胡安老人这时开口了,他拄着拐杖,指着村后的一片洼地:“以前我们种葡萄,会在地里铺一层稻草保水,还会挖‘集雨沟’收集雨水。要不我们试试在桑园里挖集雨沟,再铺一层橄榄叶?”
    苏尔玛立刻采纳了这个建议:“集雨沟能收集夏季的阵雨,橄榄叶腐烂后能变成有机肥,还能减少水分蒸发。我们可以在桑园周围种上耐旱的薰衣草,形成防护带,既能阻挡风沙,又能吸引蜜蜂,改善局部小气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