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365大乾夏耘:蝗灾过后话农心  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365大乾夏耘:蝗灾过后话农心 (第1/3页)

    长乐宫的夏蝉刚叫响第一声,宫门外的铜铃就被急促的马蹄声惊得乱颤。风染霜正坐在窗边,看着宫女将新采的桑叶晾在竹匾里——这是要送去农桑研究院的,供专家们研究如何延长桑叶保鲜期。她指尖刚捻起一片带着晨露的桑叶,就见李总管捧着奏疏,慌慌张张地跑进来:“皇后娘娘,不好了!北方六州遭了蝗灾,桑苗被啃得不成样子,户部急奏请陛下定夺!”

    风染霜心里一沉,手里的桑叶落在竹匾里。她刚起身,慕容冷越就从御书房赶来了,玄色常服上还沾着墨点,显然是刚批阅完奏折。“北方的奏疏你看了?”他声音凝重,将一份皱巴巴的奏疏递过来,上面画着被蝗虫啃食的桑苗,旁边还有农户的泣血签名,“大同、宣化等地,三日之内,万亩桑田尽毁,农户们都快绝望了。”

    风染霜接过奏疏,指尖划过那些歪歪扭扭的字迹,眼眶微微发热:“去年刚在北方推广‘矮脚桑’,农户们好不容易看到希望,怎么就遭了这种天灾……”她话没说完,就听见殿外传来沉稳的脚步声,风澈一身青色锦袍,快步走了进来,手里还拿着农桑研究院的报表——他刚从研究院回来,听闻消息就立刻赶来了。

    “父皇,母后,儿臣听说北方遭了蝗灾?”风澈的脸色比平时苍白些,却依旧挺直脊背,“儿臣刚看了研究院的气候记录,北方今年入夏后干旱少雨,正好给蝗虫繁殖提供了条件。儿臣请求去北方赈灾,组织农户抗蝗救灾,补种桑苗!”

    慕容冷越看着他,眼底闪过一丝赞许,却还是沉声道:“北方灾情严重,蝗虫成群,且缺水少粮,你去了,可有把握?”

    “儿臣有!”风澈语气坚定,从袖中取出一张早已画好的救灾图,上面标注着抗蝗的步骤,“儿臣打算分三步走:第一步,组织农户挖深沟,在沟里撒上草木灰和石灰,阻挡蝗虫扩散;第二步,调运京城的粮食和药材,先解农户的燃眉之急;第三步,让农桑研究院加急培育抗蝗桑苗,送到北方补种,确保秋季能有收成。”

    风染霜看着儿子画得密密麻麻的救灾图,心里既心疼又欣慰。她伸手抚了抚风澈的脸颊,指尖触到他因连日忙碌而有些粗糙的皮肤:“北方不比京城,夏天炎热,还可能缺水,你一定要照顾好自己。母后这就让人准备物资,多带些解暑的药材和防晒的帷帽,再让御膳房做些不易变质的干粮,路上也好充饥。”

    “谢母后。”风澈握住风染霜的手,掌心的温度让她安心,“儿臣会每天给您和父皇写信,汇报灾情和救灾进展,不让您二位担心。”

    慕容冷越这时从墙上取下一枚虎符,递到风澈手中:“这是调兵虎符,你可调动北方三州的兵力,协助抗蝗救灾。记住,百姓是根本,既要抗蝗,也要安抚民心,切不可急功近利。”他顿了顿,语气软了些,“若是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立刻传信回京,父皇会给你支援。”

    风澈接过虎符,郑重地躬身行礼:“儿臣定不负父皇母后所托,定要让北方的桑苗重新发芽,让农户们重拾希望!”

    接下来的两天,长乐宫上下都在为风澈的出行忙碌。风染霜亲自挑选物资,不仅有粮食、药材、干粮,还有她亲手缝制的素色锦袍——北方多风,素锦透气耐磨;她还让宫人将去年风澈从江南带回的“矮脚桑”种子装了满满两箱,叮嘱道:“若是抗蝗桑苗一时培育不出来,先用这些种子应急,这品种耐旱,或许能在北方扎根。”

    慕容冷越则在朝堂上召开紧急会议,命户部调运五十万石粮食、二十万两白银到北方;命工部赶制三千把镰刀、五千个竹筐,供农户挖沟抗蝗;命兵部派五千士兵,协助风澈组织救灾。大臣们原本还有些犹豫,担心救灾成本过高,慕容冷越却沉声道:“百姓安,则社稷稳。若是让农户们流离失所,损失的何止是几万亩桑田?”

    出发那天,风染霜和慕容冷越亲自送到宫门口。风染霜将一个锦盒塞到风澈手里,里面是一枚用和田玉做的平安扣,上面刻着“风调雨顺”四个字:“这是母后特意去太庙求的,你带着它,就像母后在你身边一样,一定要平安回来。”

    风澈接过锦盒,紧紧握在手里:“母后放心,儿臣一定平安回来,还您一片绿油油的桑田。”他翻身上马,回头望了一眼宫门口的父母,挥了挥手,带着随行的大臣和士兵,朝着北方疾驰而去。

    五天后,风澈抵达大同府。刚进城门,就看见路边的桑田一片狼藉——原本翠绿的桑叶被啃得只剩叶脉,裸露的黄土上爬满了褐色的蝗虫,偶尔能看到几个农户蹲在田埂上,望着被毁的桑田抹眼泪。风澈心里一紧,立刻翻身下马,走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农身边:“老丈,这蝗虫是何时来的?可有办法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