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34:‘补课论’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134:‘补课论’ (第1/3页)

    七月的京城,热浪裹挟着舆论的硝烟,扑面而来。

    电影厂联盟与各省一级电影公司联盟之间的论战,在短短几天内迅速白热化,从行业内部的专业探讨,蔓延至全国性的媒体版面,成为这个夏天文化领域最引人注目的焦点。

    《文汇报》、《劳动报》等南方媒体率先发难的文章,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千层浪。

    但这一次,电影厂联盟没有再像过去那样被动挨打或内部焦虑,而是迅速组织起了强有力的反击。

    韩三坪坐镇统筹,联盟各电影厂的宣传部门被高效动员起来,依据王盛团队整理出的核心数据和论点,向各自有联系的地方媒体、行业报刊乃至泱级媒体供稿。

    反击的文章,如同精准制导的导弹,瞄准了省级电影公司的要害。

    第一波,甩数据,亮成绩,诉苦衷。

    《光明日报》、《经济参考报》等重量级媒体,接连刊出长篇通讯或评论员文章,标题直指核心:《电视电影:盘活存量资源的创新实践》、《数据说话:电影厂联盟如何扭转亏损局面?》、《是谁将电影厂逼上了‘梁山’?》。

    文章以详实到令人无法反驳的数据开路:联盟成立短短数月,电视电影业务已为三十一家电影厂带来直接收入超过亿元,预计全年将突破数亿元;累计解决了超过五千名电影厂职工(包括大量待业子弟)的就业或增收问题;上缴国家税收远超去年同期水平。

    对比鲜明的是,文章列举了过去几年,多家电影厂因票房分账极低、甚至无法覆盖成本而陷入连年亏损、职工工资发放困难的窘境。某西部电影厂一张贴在厂务公开栏的、用红笔标注“亏损”的年度报表照片,被多家报纸转载,触目惊心。

    第二波,点破垄断,直指病灶。

    联盟找来的“打手”——几位以敢言著称的经济评论员和文化学者,在专栏文章中不再含蓄,直接开炮。

    他们犀利地指出,中国电影市场最大的痼疾在于“条块分割”和“渠道垄断”。

    省级电影公司凭借行政划拨的区域垄断地位,在发行环节掌握绝对话语权,对电影厂实行“低价买断”或“极低比例分账”,大部分票房收入被中间环节截留。

    更有文章引用内部人士透露的数据,指出一部票房千万的影片,电影厂最终能拿到手的可能不足百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