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魔都电影人的格局 (第1/3页)
一九九八年二月二十底的魔都,阴冷的细雨笼罩着外滩,寒意浸入骨髓。
然而,魔都电影电视公司会议室里,气氛却并非仅仅因为天气而显得沉闷,更掺杂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困惑与不解。
椭圆形的红木会议桌旁,围坐着公司几位核心高管和东方发行公司的负责人。
东方发行公司是魔都电影电视公司和魔都电影发行公司联合其他公司成立的发行公司,是魔都范围内第二家有电影发行资质的公司,说是打破了魔都电影发行公司垄断的发行,实际上还是在一个圈里转悠。
这次,《30天》在魔都的发行工作,就是东方发行公司负责,对接魔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和永乐公司下面的影院。
窗外是朦胧的黄浦江景,窗内则弥漫着香烟与绿茶交织的气息,但主导这一切的,是端坐主位、面色平静如古井的朱泳德。
东方发行公司的主导权在他(魔都电影电视公司)手里,要形成“一市两司”的格局和竞争,主导权肯定不能归魔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朱泳德面前摊开着几份今天刚送到沪上本地主流媒体,头版或娱乐版头条,无一例外地用着惊叹甚至夸张的标题,报道着同一个消息——北影厂出品、王盛主导的《30天》全国票房累计达九千一百九十六万,逼近亿元大关,被誉为“国产电影票房奇迹”、“贺岁片之王”。
“朱总。”
终于,东方发行公司负责人忍不住开口,打破了沉默,他指着《文汇报》上那醒目的数字,语气带着浓浓的不解和一丝心疼道:“我还是想不通。咱们魔都单独报上去八百万,是不是……太高了?
就算实际票房有这么多,咱们稍微‘技术处理’一下,压到六七百万,甚至五百万,谁又能说什么?
这下好了,白白给他们送了这么大一个噱头,帮他们把声势造到天上去了!这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吗?”
他的话引起了在场不少人的共鸣。
众人纷纷低声议论,都觉得这笔账算得亏。
北影厂联盟如今风头太盛,已然对魔都这边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压力,这时候还“资敌”,实在让人憋屈。
朱泳德慢条斯理地端起面前的紫砂茶杯,吹了吹浮沫,呷了一口醇厚的普洱,这才将目光从报纸上移开,缓缓扫过在场诸人。
他的眼神依旧精明,却并无太多愠色,反而带着一种洞悉局后的淡然。
“竞争归竞争。”朱泳德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压过了现场的杂音,语气平淡得听不出什么情绪:“但说到底,韩三坪、王盛,他们也是内地的电影人。《30天》这片子,我看了,质量确实过硬,周星星的转型,李晓冉的表现,故事的本土化,都做得不错。更重要的是,”
他顿了顿,手指在报纸那个“九千一百九十六万”的数字上轻轻敲了敲:“他们这一步,不容易啊。”
会议室里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着朱泳德,等待他的下文。
“你们以为,这九千多万的票房,单靠一部电影好看就能拿到?”朱泳德嘴角勾起一丝略带嘲弄的弧度:“他们是踩在风口上了,而且是把能踩的风口,几乎都踩了一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