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71:魔都电影人的格局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171:魔都电影人的格局 (第2/3页)

  他开始如数家珍般地分析,条理清晰,显然早已深思熟虑:

    “第一,分账制改革的风口。他们这是拿着部委原则上同意的尚方宝剑,硬生生用一部成功的电影,在全国大部分市场把分账制这块硬骨头给啃下了一个缺口。

    以前制片方拿三成还得看人脸色,求爷爷告奶奶等着回款,他们现在敢喊出四成,要求三个月内结清。

    这是制度红利的初步释放,他们抓住了,而且用票房证明了这条路可行。”

    “第二,电视电影反哺影院的风口。北影厂联盟搞的那个‘周末影院’,用低成本、短周期的电视电影培养观众,锻炼队伍,积累资本,最后用成熟的团队和充足的资金来打造《30天》这样的影院大片。

    这种‘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让他们规避了直接制作大片的高风险,积累了经验和市场嗅觉。”

    “第三,港星北上与本土化结合的风口。周星星的票房号召力毋庸置疑,但他们没用纯粹的港式无厘头,而是做了扎实的本土化改编,讲了一个内地观众能深切共鸣的温情故事。

    这既利用了港星的知名度,又避免了‘水土不服’。

    王盛签下张伯芝,参与《京港爱情线》,都是在打通这条通道。”

    “第四,媒体舆论与新兴平台联动的风口。从最早的‘天价婚礼’炒作,到后来关于电影发行体制的大讨论,再到利用《快乐女声》这样的新兴选秀节目为旗下艺人造势,与湘省卫视这类崛起中的卫星平台深度绑定……

    他们玩转了舆论,把媒体和新兴电视平台都变成了他们的宣传阵地和变现渠道。

    尤其是那个《快乐女声》,一个张伯芝,带动了多少话题和收视率?这背后的联动效应,不可小觑。”

    朱泳德的分析让在座不少人陷入了沉思。

    这些因素他们或多或少都看到了,但如此清晰地被总结出来,还是让人感到震撼。

    北影厂联盟,或者说王盛,确实是把能利用的时代机遇,都用到了极致。

    “所以说,”

    朱泳德总结道:“他们这是天时、地利、人和,再加上一点敢闯敢干的魄力,才撞出了这个近亿的票房。我估计,这个成绩,在未来几年内,都将是内地电影人很难达到的一个高峰,是吃尽了这一波改革和市场空窗期红利的产物。往后,竞争会更激烈,模式会被模仿,再想复制这样的成功,难了。”

    他放下茶杯,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变得深邃:“既然如此,我们扶上一把,把这个数字做实、做高,又有什么不好?”

    他看着众人疑惑的眼神,缓缓道出真正的意图:

    “第一,结份香火情。都是在一个锅里舀饭吃的,抬头不见低头见。我们魔都这边,上影厂底蕴还在,制作能力不弱,未来我们出品的片子,无论是想在他们的基本盘——那首轮九地,还是在他们联盟影响下的其他市场发行,有了这份‘主动帮衬’的情谊在,他们还好意思像防贼一样防着我们?

    还好意思给我们设置比给那些僵化保守的省级公司更高的门槛?大家一起把市场的蛋糕做大,总好过我们单打独斗,或者跟那些脑子里还想着统购统销的省级公司动脑筋、磨嘴皮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