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98:轮流坐庄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198:轮流坐庄 (第1/3页)

    十一月的尾巴悄然滑过,日历翻到了1998年的最后一个月。

    席卷亚洲的金融风暴余威仍在,寒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新闻里时常出现企业倒闭、工人下岗的消息,空气里弥漫着一种谨慎和不安的气息。

    然而,与实体经济的低迷形成微妙对比的是,文化消费领域,却显露出一种“口红效应”般的韧性,甚至是一丝逆势而上的热度。

    《当幸福来敲门》的宣传攻势,早在十一月末便已在“九地市场”全面铺开。

    经过多家电影制片厂近一年的持续耕耘与市场培育,“九地”——这个以京津两地为核心,联合苏省七市电影公司构建起的发行放映网络,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运作机制,拥有了稳定的排片和逐渐培养起来的观众信任度。

    影院门口的海报栏、地方报纸的文化娱乐版、逐渐普及的公交车身广告……《当幸福来敲门》那幅主打温情与励志的海报——葛尤饰演的陈建国穿着略显臃肿的旧棉袄,在风雪弥漫的街头,眼中却带着一丝不灭的希望光芒,紧紧牵着一个孩子的小手——随处可见。

    宣传语也极具煽动力:“王盛继《30天》后,再推力作!”、“葛尤告别喜剧,演绎下岗工人的绝地逆袭!”、“这个冬天,让幸福敲响你的门!”。

    得益于《30天》近亿票房的轰动效应,以及王盛本人“贺岁片之王”、“票房点金手”的名头,市场对这部同样定位于贺岁档的《当幸福来敲门》抱有极高的期待。

    影院方面排片很积极,媒体关注度更是拉满,观众的好奇心也被充分调动起来。

    今年虽然有多家电影制片厂推出新片,在“九地市场”分得一杯羹,但这个贺岁档,仿佛无形中有一只大手,将这个此时中国电影人眼中最好的档期,完整地、干净地剥离出来,留给了《当幸福来敲门》。

    这不是行政命令,而是纯粹的市场选择。

    是其他玩家在面对“王盛+北影厂+紫禁城影业”这块金字招牌时,基于对自身影片质量和市场号召力的现实评估,做出的趋利避害的本能反应。

    没有人愿意和这艘配备了重火利的旗舰正面相撞。

    于是,1998年的贺岁档初期,出现了一个短暂的、近乎真空的窗口期。

    所有的聚光灯、所有的市场潜力,似乎都只为等待《当幸福来敲门》的到来,等待着它去攀登,去征服。

    ……

    十二月二日,星期三。

    离电影上映还有两天。

    上午九点半,位于北影厂主楼的光线传媒会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