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340:选择和难题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340:选择和难题 (第1/3页)

    接下来的几天,王盛的生活节奏恢复了往日的忙碌与高效。

    白天,他大部分时间都泡在京信大厦的办公室里。

    编剧组那边关于《人在囧途》的进展很快,大纲细化后,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囧”境被设计出来,李成功(成功老板)和牛耿(底层小人物)的人物形象也越发丰满。

    王盛不时参与讨论,提出修改意见,确保喜剧包袱不仅密集,更能服务于人物塑造和情感递进,避免沦为纯粹的闹剧。

    他深知,这部看似简单的公路喜剧,要想在贺岁档杀出重围,靠的正是这种“笑中带泪”的真实共鸣。

    而在处理公司日常事务、听取各项目汇报的间隙,王盛的脑海里始终萦绕着另一个问题,与成龙的合作。

    他让李婷婷搜集了成龙近年在好莱坞的所有电影资料、票房数据、媒体评价以及行业分析报告。

    厚厚的文件堆在他的办公桌上,结合他前世的知识,一个清晰的轮廓逐渐显现。

    成龙,这位凭借《红番区》打开北美市场,又以《尖峰时刻》系列跻身好莱坞一线动作喜剧明星的华人巨星,在2001年初这个节点,正站在一个看似巅峰,实则暗藏危机的十字路口。

    《尖峰时刻》(1998)的巨大成功,全球狂揽2.44亿美元票房,不仅让成龙在好莱坞站稳了脚跟,也彻底固化了他的银幕形象——

    一个身手敏捷、幽默诙谐、带着异域风情(东方功夫),但本质上能与西方主流(克里斯·塔克饰演的黑人话痨警察)顺畅合作的“安全”的动作喜剧演员。

    北美观众,乃至全球观众,买账的就是这个配方。

    然而,这种成功也像一把双刃剑。

    好莱坞是类型片和明星制最成熟的工厂,它热衷于复制成功模式,同时也极易将成功的演员“标签化”。

    成龙的“生态位”被清晰地界定在“动作喜剧”,尤其是需要有一个插科打诨的搭档的“双雄”模式里。

    一旦脱离这个舒适区,市场和他自身的明星光环就会变得不确定。

    王盛翻阅着资料。

    成龙在《尖峰时刻》之后,尝试脱离该系列的单飞作品,如《西域威龙》(2000年,又名《上海正午》),虽然票房不算差(全球约1亿美元),但口碑和影响力已无法与《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