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2:内功小成 (第2/3页)
到的信息分析道:“好莱坞那边,乔治·卢卡斯的工业光魔,还有《星球大战前传》系列,已经展示了数字技术的威力。咱们国内呢?上影厂那边好像已经在筹备搞数字技术中心了,但规模和前瞻性都还不够。”
“如果我们能抢先一步,投入重金,建立一个集前期拍摄、后期制作、特效研发、甚至人才培养于一体的数字电影基地,那意义就太大了。”
王盛的声音带着一种战略家的清晰,“首先,它能极大降低高质量影片的制作成本和周期,像《博物馆奇妙夜》这种依赖大量特效的电影,以后就不用把大把的钱和主动权交给海外团队了。
其次,它能成为吸引国内外项目来华制作的磁石,带动整个产业链升级。最后,这也是为未来全面铺开的数字影厅储备内容和技术,掌握行业标准的话语权。”
韩三坪静静地听着,没有打断。
他何尝不知道数字技术的重要性,只是……
“盛子,你说的这些,国家层面不是看不到。”韩三坪叹了口气,端起已经微凉的茶杯,语气带着几分无奈和现实的沉重,“广电总局的《电影科技‘十五’发展规划》里,也提到了要推进电影数字化。但是,没钱啊。”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楼下熙攘的车流:“国家现在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基础设施建设、民生、科技研发……哪一样不是吞金兽?
电影产业,说到底在很多人眼里还是‘文化娱乐’,优先级排不到最前面。指望财政拿出大笔资金投入数字电影基地、数字影厅这种前瞻性项目,难啊。”
他转过身,目光复杂地看着王盛:“要不然,你以为我这把年纪,凭什么能像坐火箭一样,这么快在中影集团内部拿到实实在在推动行业改革的权力?
还不是因为上面看到了咱们这几年来,没怎么靠国家输血,自己愣是闯出了一条路子,证明了市场化改革能成功,能赚钱,能盘活资源!”
韩三坪的话语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感慨和自嘲。
他的快速晋升,固然有其个人能力和人脉的因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世纪之交中国电影产业在面临入世冲击、市场低迷困境下的自救图存。
以北影厂联盟和盛影传媒为代表的改革实践,通过《家和万事兴》等电视电影打开市场,通过“中影盛世院线”重塑渠道,证明了即使在国有体制内,引入市场化机制、拥抱民营资本,也能焕发活力,甚至创造巨额效益。
这套成功经验,恰好契合了高层希望在不增加过多财政负担的前提下,推动电影产业改革的思路。
韩三坪,作为这套模式的核心推动者之一,自然被赋予了更大的权柄,成为执行改革政策的“尖兵”。
这权力,是机遇,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和压力。
“所以,一切还得靠我们自己。”韩三坪走回座位,重重坐下,“自力更生,丰衣足食。老祖宗的话,到现在也不过时。”
话题重新回到了《博物馆奇妙夜》的项目上。
“说说吧,这个大家伙,你打算怎么搞?”韩三坪指了指那份厚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