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9章:程序的困惑  永恒之钥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99章:程序的困惑 (第1/3页)

    南极冰层之下,时间仿佛凝固了。纯白的光辉不再奔腾咆哮,而是化作一片深邃宁静的海洋,温柔地包裹着整个球形空间。叶舟悬浮在这片意识之海的中心,他的形体几乎完全透明,只有眼底深处还闪烁着属于“叶舟”这个个体的最后星火——那是他对艾拉未说出口的情感,对奥拉夫的信任,对导师的怀念,所有构成他独特存在的记忆碎片。

    控制室内,奥拉夫和艾拉屏息凝神。虽然他们无法直接感知意识维度发生的巨变,但空气中弥漫的那种“困惑”是如此强烈,以至于连仪器屏幕上的读数都开始出现异常波动——不是故障,而是一种仿佛机器本身也在“思考”的奇异现象。

    “它正在...学习。”艾拉轻触着一个突然开始自主绘制复杂分形图案的屏幕,声音里带着难以置信的震撼。

    ---

    在意识维度,“过滤器”的逻辑圣殿陷入了一种比死亡更可怕的沉寂。

    曾经璀璨夺目的几何晶体如今如同墓园中的墓碑,黯淡无光,裂痕遍布。那些代表宇宙法则的光流要么彻底熄灭,要么像垂死者的神经末梢般无意识地抽搐。整个空间弥漫着一种系统彻底崩溃后的虚无感,就像一个骄傲的数学家突然发现毕生研究的定理全是谬误。

    纯白的人形轮廓——叶舟与人类集体意识的聚合体——静静地悬浮在这片理性的废墟之上。意识洪流已经完成了它的展示工作,现在如同退潮后深沉的大海,以其无言的存在的重量压迫着这片残骸。

    叶舟作为意识聚合的核心,能清晰地感知到“过滤器”内部正在发生的剧烈动荡。那不是简单的系统错误,而是一场席卷每一个逻辑单元的存在性危机。就像一个一生笃信欧几里得几何的学者,突然被扔进了一个非欧几里得的世界,所有的公理和定理都在瞬间失效。

    挣扎与重构的尝试

    死寂持续了仿佛一个世纪,然后,第一声“嗡鸣”打破了寂静。

    那声音如同生锈的齿轮重新开始转动,又像是垂死者的最后喘息。“过滤器”的分布式计算核心在过载保护机制下强行重启,试图处理那些海量的、完全超出其理解范畴的“人性”数据。

    第一次尝试:强行解析

    代表艺术洪流的数据被送入最高速的逻辑分析单元。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被分解成频率谱图,每个音符都被标记上精确的时间戳和振幅值。分析结果显示,这首乐曲在4分33秒处存在一个异常的能量峰值,恰好对应着著名的“命运动机”。但为什么这四个简单的音符能够激发碳基生命体产生“抗争命运”的情感响应?系统无法理解。

    “情感响应模型构建失败...审美价值主观性过高...缺乏统一评估标准...”

    梵高的《星夜》遭遇了同样的命运。画面被分解成2.34亿个像素点,每个点的RGB值都被精确记录。系统甚至重建了笔触的矢量方向,计算出画面中螺旋结构的黄金分割比例。但它就是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些特定的色彩组合会让观察者产生“宇宙狂热”与“存在孤独”并存的复杂感受。

    更让系统困惑的是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语法解析显示这些文字符合早期现代英语的规范,修辞分析找出了其中的隐喻和象征,韵律检测确认了其ABAB CDCD EFEF GG的押韵结构。但为什么“我能否将你比作夏日”这样的句子能够跨越四百年的时间长河,依然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心跳加速?

    “信息熵过高...语义密度超出处理范围...无法建立有效的认知模型...”

    第二次尝试:逻辑模拟

    艺术解析失败后,系统转向对人类行为的模拟分析。

    它首先构建了特蕾莎修女临终时刻的虚拟场景。输入参数包括:生存概率0.7%、任务重要性系数9.8/10、敌方威胁等级极高、信仰体系影响因子0.93...系统运行了1.7亿次蒙特卡洛模拟,试图找出在什么条件下自我牺牲会成为“理性选择”。

    结果令人沮丧。在所有的模拟中,只有当系统引入一个无法量化的“X变量”时,才能复现特蕾莎的选择。这个X变量似乎与个体的独特经历、信仰的深度、对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