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八章 科技奖的“传承味”  霓虹下的旧手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六十八章 科技奖的“传承味” (第2/3页)

去年多收了两成,省的水够浇半亩菜地!”掌声又一次响起来,这次带着泥土的踏实气,不像刚才那样热烈,却更暖人心。

    老吴看着小林,突然想起二十年前的自己。那时候他刚从农校毕业,跟着老站长在田里跑,老站长教他用手摸稻穗判断灌浆期,教他听水泵的声音辨故障,那些“土办法”没写在课本上,却比任何理论都管用。后来老站长走了,他就把这些办法记在笔记本上,如今又手把手教给了小林——就像把手里的接力棒,稳稳地递了出去。

    “以前我总觉得,技术是越新越好,后来才知道,好技术得接地气。”老吴的声音渐渐平稳,却多了几分厚重,“去年调试系统时,小林说要加无线遥控,我还反对,说农民伯伯不会用。结果小林教张伯伯用语音控制,喊‘浇水’系统就开,喊‘停’就停,比按按钮还方便。现在想想,是我老了,跟不上年轻人的思路,但年轻人也需要我们这些老骨头,把地里的实情告诉他们。”

    林舟坐在台下,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口袋里的钢笔——那是他刚创业时,带小王改适老化方案时用的,当时小王急着降价,他教小王“看需求做方案”,就像老吴教小林“看土壤做系统”。原来“传承”从不是单方面的教与学,是老的带着经验,新的带着闯劲,像两股水流,拧在一起才能走得远、流得稳。

    颁奖环节结束后,林舟刚走到大厅门口,就被一个穿灰色中山装的人拦住了。对方递过来一张名片,上面印着“省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学院李教授”。“林总,我刚才在台下听了老吴和小林的话,特别受触动。”李教授的声音很温和,目光里带着期待,“我们学校想跟你们共建‘农业智能装备实验室’,把你们的‘智能水肥系统’再优化,还要让学生跟着老吴、小林下田,把课堂搬到地头,让技术真能长在土里。”

    老吴和小林这时也走了过来,听到“实验室”三个字,老吴的眼睛一下子亮了。他攥着李教授的手,连声道:“好!好啊!我这辈子就想让更多年轻人懂农业技术,懂农民的需求!”小林也笑着补充:“我们还想在实验室里加个‘农民建议箱’,让各地的农民都能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