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章:没有硝烟的战斗  大学哪些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6章:没有硝烟的战斗 (第2/3页)

要改了五遍,从最初的 “介绍研究内容” 改成了 “突出创新点与应用价值”;研究基础部分,他补充了自己参与的一个横向项目的成果,虽然经费只有 8 万,但好歹有实际应用案例;技术路线图重新画了三遍,用不同颜色标注出关键节点,甚至加了一个应急方案 —— 万一数据采集不顺利,该如何调整样本量。

    可并非所有项目都能 “自由申报”。去年年底,省科技厅发布了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专项” 申报通知,全校只有六个申报指标。系里组织内部 PK,张启明也报了名,这个项目要是能中,不仅能拿 30 分科研工作量,还能拿到 30 万项目经费。PK 那天,会议室里坐了七位评委,有系领导、资深教授,我作为科研处的代表也参加了。张启明是第三个汇报的,他提前准备了 20 页 PPT,练了不下十遍,可站在讲台上时,手心还是直冒汗。

    “你的项目和 XX 企业的需求匹配度不高。” 一位评委直接指出,“他们要的是生产线实时监控系统,你做的是故障预警,虽然相关,但针对性不够。” 张启明赶紧解释:“我们可以在预警模型里加入实时数据接口,只要企业提供生产线数据,就能实现实时监控。” 可另一位评委摇了摇头:“你没有和这家企业合作过,怎么保证他们愿意提供数据?风险太大了。”

    最后,三个指标分给了两位资深教授和一个有企业合作基础的团队。张启明走出会议室时,天已经黑了,冷风一吹,他才发现自己的衬衫后背全湿了。回到家,妻子见他脸色不好,没敢问,只是把温好的饭端到他面前。他扒了两口饭,突然想起自己这个月的绩效,因为上个月有个横向项目的经费没到账,科研工作量差了 5 分,绩效被扣了 1200 块,而房贷每个月要还 4800,孩子的奶粉钱还要 2000。“再熬熬,等国青基结果出来就好了。” 他安慰自己,可心里却没底。

    就在张启明为项目申报熬夜时,我也刚从省科技厅高新处回来。晚上八点多,我坐在办公室里,揉着发胀的太阳穴,桌上摊着一叠申报指标表。作为科技处项目管理科的科长,我的 “战场” 不在教研室,而在政府部门、企业和学校之间的 “桥梁” 上。每年年初,我就要开始 “跑资源”—— 去科技部、科技厅、工信厅、市科技局等部门打听申报信息,争取更多的指标;申报季时,要陪老师去企业 “站台”,帮他们对接需求;还要组织校内 PK 预审会,筛选出最有竞争力的项目。

    “陈科长,明年‘人工智能专项’的指标能多给我们学校一个不?” 下午在省科技厅,我跟高新处的王处长磨了半天。王处长笑着说:“你们学校今年的中标率已经很高了,再要指标,其他学校该有意见了。”我赶紧递上一份材料:“您看,我们学校今年新建了人工智能实验室,引进了三位长江学者,还有五个团队在做相关研究,实力比去年强多了,多给一个指标,说不定能多出一个国家级项目呢。” 王处长翻了翻材料,没立刻答应:“我再看看,下周给你答复。”

    从科技厅出来,我又去了一家汽车制造企业,机械学院的陈教授有个 “汽车零部件智能检测” 项目,想和这家企业合作申报横向项目。陈教授技术过硬,但不擅长和企业打交道,上次谈的时候,企业负责人觉得项目周期太长,不太愿意合作。这次我提前做了功课,了解到企业最近在赶生产线升级,急需检测技术支持,于是我帮陈教授调整了项目方案,把周期从 18 个月缩短到 12 个月,还承诺学校可派研究生驻厂服务。

    “我们要的是能立刻用的技术,不是实验室里的成果。” 企业负责人直言。我笑着说:“陈教授的团队已经做了三次小试,检测准确率能达到 98%,驻厂后还能根据生产线情况调整算法,保证三个月内就能试运行。” 我边说边拿出调试报告,又给负责人算了一笔账:“用上这个检测系统,每条生产线每年能减少 50 万的废品损失,两年就能收回成本。” 负责人被说动了,当场拍板:“行,我们先签个意向协议,下周再细谈。”

    回到学校时,已经快七点了。我还没来得及吃晚饭,就接到了程处长的电话:“明天上午九点开‘省重点研发计划’校内预审会,你安排一下,评委要选懂技术又懂政策的,别出岔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