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章:没有硝烟的战斗  大学哪些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第6章:没有硝烟的战斗 (第3/3页)

 挂了电话,我赶紧给几位评委发消息确认时间,又把 12 份申报材料整理好,每份材料上都贴了便签,标注出项目的创新点、风险点和建议。

    第二天的预审会开得很激烈。有个 “新能源电池回收” 项目,评委们分成了两派:一派觉得项目创新度高,符合国家政策方向;另一派觉得技术不成熟,回收效率不如现有技术。“现在的回收技术只能提取 50% 的锂,我们的技术能提到 80%,这就是创新!” 项目负责人急得站起来反驳。“可你们的中试数据只有三组,样本量太小,说服力不够。” 一位评委毫不退让。我赶紧打圆场:“要不这样,让团队补充中试数据,下周再复评,大家看怎么样?” 两边都点了点头,这场 “争论” 才算平息。

    预审会结束后,我留下了几个落选的老师。“这次没选上别灰心,” 我拍着一位年轻老师的肩膀,“你的项目方向很好,就是申报书里的应用前景写得太笼统了,下次可以多找几家企业聊聊,把市场需求写具体点。” 年轻老师红着眼眶说:“鹿科长,我今年的科研工作量还差 30 分,要是没项目,绩效就全没了。” 我叹了一口气,从抽屉里拿出一份企业名单:“这几家企业最近有技术需求,你可以联系看看,说不定能谈个横向项目。”

    科研处的工作就像 “走钢丝”,一边要满足政府部门的要求,一边要帮老师争取资源,还要完成学校的任务指标。每年年初,学校都会给科研处定目标:今年纵向项目立项数要增长 15%,横向项目经费要突破 8000 万,成果转化要完成50 项以上。完成了有奖励,没完成就要扣科室绩效,还要在全处大会上做检讨。“就像一条鞭子,天天抽着你往前跑。” 我常跟同事这样说。

    去年,因为 “人工智能专项” 的指标没争取到,学校的纵向项目立项数只增长了 10%,没达到目标。年底评绩效时,科室每个人的奖金都扣了 20%,办公室里的氛围压抑了好几天。那段时间,我天天往省科技厅跑,甚至等过王处长下班,在停车场跟他聊了半个多小时。“今年总算把指标争回来了,不然又要挨批。” 我笑着说,眼里却有掩不住的疲惫。

    3 月的一天,国青基立项结果公布了。张启明早上七点就醒了,手拿着手机,一遍又一遍地刷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官网。当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名单” 里时,他愣了几秒,然后突然跳了起来,大喊:“中了!我中了!” 妻子被他吓了一跳,孩子揉着眼睛问:“爸爸,什么中了?” 张启明抱起孩子,在他脸上亲了一口:“爸爸的项目中了,以后能多陪你玩了。”

    他第一时间给李教授发了消息:“李老师,谢谢您,我的国青基中了!” 又给我发了条短信:“鹿鸣科长,麻烦您帮忙走一下立项流程,辛苦您了。” 没过多久,我回复:“恭喜!流程我已经安排了,下周就能签合同。”

    那天下午,张启明去科研处送材料,正好碰到我。我笑着说:“听说你中了国青基,不错啊,以后继续加油。” 张启明不好意思地说:“多亏了您上次帮我对接的企业,让我补充了研究基础。” 我摆了摆手:“都是应该的,你们老师能拿到项目,我们的工作就没白做。”

    走出科研处办公楼,张启明抬头看了看天,阳光正好,春风吹在脸上暖暖的。他想起自己改了 12 遍的申报书,想起 PK 时的紧张,想起那些熬夜的夜晚,突然觉得一切都值了。而在科研处的办公室里,我正对着 “省重点研发计划” 的立项名单微笑, 经过复评补充数据的那个 “新能源电池回收” 项目,也中了。桌上的咖啡冒着热气,窗外的玉兰花正开得热闹。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没有枪林弹雨,却有无数个为了梦想和责任奋斗的身影。老师为了职称晋级、实现科研理想而拼搏,管理人员为了争取资源、推动学校发展而奔波。他们或许有压力、有焦虑、有挫折,但当项目立项的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成就感。而这条 “绩效鞭子”,看似无情,却推着学校的科研一步一步向前走,也推着每一个参与者在成长的路上不断前行。就像张启明在日记里写的:“这场战争,我们不是为了打败谁,而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为了给学生、给学校、给社会多做点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