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章:强将手下无弱兵  大学哪些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7章:强将手下无弱兵 (第1/3页)

    2013年的冬天异常寒冷,尤其是在那个清晨,寒风凛冽,仿佛能穿透人的骨髓。程处长就是在这样的天气里,穿着一件沾满玻璃纤维痕迹的皮夹克,第一次踏进了科研处与国资处、人事处合署办公的办公楼。这座4层楼办公楼显得有些破旧,位置也偏僻,走廊里的墙壁斑驳不堪,甚至还在不断地往下掉灰。程处长站在走廊里,稍稍驻足,他的目光被这些斑驳的墙壁吸引住了。

    这位刚满 51 岁的教授,虽然年纪不小了,但他的精神头却十足。他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掏出一把游标卡尺,这是他多年来在玻璃行业摸爬滚打养成的习惯。他熟练地用游标卡尺测量着暖气片的锈蚀厚度,仿佛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测量,而是在探索一个未知的领域。

    就在这一刻,谁也没有意识到,这个看似平凡的举动,其实正预示着一场即将到来的变革风暴。而这位嗓门洪亮、走路带风的男人,将会在未来的八年里,给这个全校最不起眼的行政部门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时的人们绝对想不到,在程处长的带领下,会逐渐崛起,最终拥有了一座独立的玻璃幕墙办公楼,成为了学校里的科技处。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还培养出了一批能征善战的科研管理骨干,这些人在各自的领域里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临危受命:科研处的 “强心剂”

    程处长的传奇故事,早在他踏入职场之前就已经开始谱写。他在国内特种玻璃领域的卓越成就,使他成为了当之无愧的顶尖专家。

    他主持研发的低辐射镀膜玻璃配方,成功地打破了国外长期以来的技术垄断,为国内玻璃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突破。这一成就不仅彰显了他在专业领域的深厚造诣,更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外汇支出。

    在河北沙河的一大型玻璃企业担任技术总监期间,程处长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才能和创新精神。面对一条濒临淘汰的浮法生产线,他没有丝毫退缩,而是凭借着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技术,仅用了短短十八个月的时间,就将其打造成了一个年产超五亿元的高端电子玻璃基地。

    这段在车间里摸爬滚打的经历,不仅让程处长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更使他在资源整合方面独具慧眼。与那些纯粹的学者相比,他更懂得如何将各种资源有效地结合起来,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而与传统的行政干部相比,他对科研规律的理解更为透彻,能够更好地把握科研项目的发展方向。

    正是因为这些独特的优势,当校长亲自登门拜访,恳请他出山时,程处长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又至关重要的条件:“科研处的人既要懂政策,更要懂技术,得能跟教授们在实验室里聊到一块儿去。”这个条件充分体现了他对科研工作的深刻理解和对团队协作的高度重视。

    上任第一天,程处长就带着办公室主任逐间检查办公环境。在看到档案室还在用老式铁柜存放项目资料时,他当即掏出手机拨通校资产处处长的电话:“老王,明天把你们仓库里那批闲置的智能密集架调过来,科研档案是学校的财富,不能这么糟践。” 一周后,当崭新的智能档案系统调试完成时,老员工们发现这位新处长不仅带来了设备,更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工作节奏,每周一早晨八点半的晨会雷打不动,每个人都要汇报当天的重点工作,他总能从看似常规的汇报中敏锐捕捉到问题本质。

    最令人惊叹的是他争取新办公楼的过程。当时学校正在规划新校区,各部门都在为办公场地争得不可开交。程处长没有去校领导办公室软磨硬泡,而是带着一份精心制作的 PPT 参加了校长办公会。PPT 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两组对比数据:科研处近三年的项目增长率与现有办公面积的严重不匹配,以及国内同类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人均办公标准。更关键的是,他附上了与某玻璃企业的初步合作意向,对方愿意捐赠全套节能玻璃幕墙作为教学楼建设支持,条件是与学校共建联合实验室。“这不是简单的办公楼,是学校科研实力的展示窗口。” 他在会上的这句话,最终让校领导拍板将新校区最核心的一栋小楼划拨给了科研处进行改造,使科研处成为学校唯一有一栋办公楼的职能处。

    办公楼启用那天,程处长特意请来了几位退休的老科研处员工。当看到宽敞明亮的开放式办公区、配备先进投影设备的会议室,以及专门为老师准备的自助茶水区时,一位老处长感慨道:“以前老师来办事都绕着走,现在这环境,他们肯定愿意常来。” 程处长接过话茬:“环境是基础,关键是让老师们来了能办成事、办好事。” 这句话后来成了科研处的服务宗旨。

    制度革新:激活团队的一池春水

    程处长心里非常清楚,硬件条件的改善仅仅是一个开端而已,如果想要让科研处真正强大起来,那么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是必不可少的。于是,在他上任之后,便毫不犹豫地放了一把火,这把火直接烧向了科研管理人员的考核评价机制。

    “我们不能仅仅关注谁在办公室里坐班的时间更长,更重要的是要看谁能够切实地帮助老师们解决实际问题!”在一次全处大会上,程处长的话语如同洪钟一般,掷地有声地宣布了这项新规定。

    为了更好地推动这项改革,程处长还积极借鉴了广东工业大学“团队分类培育体系”的成功经验。他将科研处的工作人员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分别设立了项目管理、成果转化、话题、平台建设等多个专业小组。并且明确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在自己所属的领域里深耕细作,努力成为既精通管理又熟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自己当年从中级职称破格晋升副高的那段惊心动魄的历程。一般来说,行政人员想要评上职称,那可是比登天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