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章:浪潮之下科发院诞生  大学哪些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9章:浪潮之下科发院诞生 (第1/3页)

    2008 年的夏天,江城的暑气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把原江大科技处的办公室裹得严严实实。吊在天花板上的老风扇转得有气无力,叶片上积的灰随着晃动簌簌往下掉,落在堆得比办公桌还高的项目申报材料上。我把衬衫袖子卷到肘弯,指尖沾着的墨水在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申报书” 上晕开一小团黑,桌角的座机又响了,是机械学院的张老师催问经费到账的事,他捏着听筒应了两句,挂了机才发现,手心的汗已经把话筒柄浸得发潮。

    “鹿科长,文学院李教授又来了,问国家社科基金的申报要点,咱这儿…… 还是没人能答啊。” 科员小林抱着一摞统计报表进来,声音压得低低的,眼神里带着为难。我抬头,就看见办公室门口站着个穿灰布衬衫的老人,手里攥着一叠泛黄的研究提纲,镜片背后的眼睛满是期待。李教授是校内有名的古典文学专家,这次想申报 “明清乡村文献整理” 的社科项目,可整个科技处十五个人,连一个人文社科的专项负责人都没有 —— 以前都是谁有空谁兼管,真遇到专业问题,全是 “门外汉”。

    “李教授,您先坐,我…… 我帮您查下资料?” 我起身,把自己的椅子让过去,心里却发虚。我翻遍了电脑里存的所有文件,只有一份 2007 年的社科基金申报指南,还是从网上随便下载的。李教授凑过来看了两眼,嘴角的笑慢慢淡了,最后只是叹了口气:“小鹿啊,我知道你们忙,可这社科项目也不是没人管啊……”

    老人走的时候,脚步放得很轻,手里的提纲被攥得发皱。我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走廊尽头,心里像堵了块石头。我回到座位上,翻开抽屉里的笔记本,上面记着近半年的工作:2008 年上半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申报,87 份材料我一个人审;横向合作项目从 153 项涨到 596 项,合同归档得加班到凌晨;还有上周教育部来检查科研经费,我对着密密麻麻的账本核对了三天三夜。

    十五个人,管着全校的项目、经费、成果转化,还要应付各种检查 —— 这哪是 “科技处”,分明是个连轴转的 “小作坊”。就在这时,程处长推门进来,手里捏着张皱巴巴的报纸,脸上带着少见的兴奋:“鹿鸣,你看!清华把科技处改成‘科学技术研究院’了,下设六个处级单位;浙大更厉害,专门设了国防科技研究院,对接军工项目!”

    我凑过去看,报纸上的标题印得醒目:《高校科技管理转型:从 “小作坊” 到 “集团军”》。程处长拍了拍我的肩膀:“学校要冲刺‘985 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校长在会上说了,‘科技强校’不是喊口号,科技处必须改 —— 下个月就开会,要把咱们这儿‘升级’成科学技术发展院,还挂国防科技研究院的牌子!”

    消息像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湖面,整个行政楼都炸了。有人盼着变革,比如陈建军,他早就受够了 “一人多岗” 的混乱;也有人犯嘀咕,比如在科技处干了十五年的老赵,他叼着烟在走廊里跟人说:“换个牌子而已,还能上天?我大专学历,难道还能给我提个科长?”

    老赵这话没说错,科发院的组建方案一出来,最受关注的就是人员招聘 —— 不仅从原科技处选拔,还要面向校内外公开竞聘,干部编制从八个扩到 “五正五副十二科”,总人数从十三人涨到三十人。报名通知贴出去三天,收到了八十九份简历,其中一份来自中科院某所的博士王磊,简历里写着 “参与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熟悉先进制造领域政策”,周明(现在该叫 “周院长” 了)翻到这份简历时,拍着桌子说:“这个人才,必须抢过来!”

    竞聘面试定在八月初,会议室里摆了七张评委椅,校长亲自坐镇。我作为高新技术与基地处的拟任科长,也坐在评委席上。轮到王磊进来时,年轻人穿着一身挺括的西装,手里抱着个文件夹,眼神亮得很。校长开口就问:“江大在先进制造领域的项目,数量不少,但质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