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章:浪潮之下科发院诞生  大学哪些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9章:浪潮之下科发院诞生 (第2/3页)

上不去,你有什么办法?”

    王磊没急着回答,而是打开文件夹,拿出一份打印得整整齐齐的分析报告:“校长,这是我整理的江大近三年先进制造项目数据,对比了省内其他高校 —— 咱们的问题主要在两点:一是核心技术支撑不足,很多项目是‘跟风’申报;二是校企合作浅,企业需求和学校研究脱节。” 他指着报告里的图表,“我建议建‘政策解读专班’,把申报指南拆成领域细分,再建‘企业需求库’,主动对接企业……”

    我看着王磊侃侃而谈,心里暗暗佩服 —— 这正是我想做却没能力做到的事。最后王磊以第一名的成绩竞聘上高新处副科长,成了陈建军的副手。

    可竞聘的喜悦没持续多久,新的矛盾就冒了头。高新处要设一个项目主管岗,要求 “35 岁以下、硕士以上学历”,刚入职两年的李明正好符合条件。李明是个闷葫芦,平时话不多,但做事极细 —— 上次整理横向项目材料,他发现有家企业的经费到账日期写错了,连夜打电话核实,避免了财务对账的麻烦。周院长看了他做的项目台账,当即拍板:“就他了。”

    消息传到老赵耳朵里,他当时正在跟企业打电话谈合作,挂了机就把手机往桌上一摔:“我在科技处干了十五年,跑遍了江城的机械厂,拉来的经费比他见过的都多!就因为他是硕士,我是大专,就没我的份?”从那以后,老赵像变了个人。以前他每天早早到办公室,整理企业资料,现在却踩着点来,泡杯茶就坐在那儿发呆。有次一家汽车企业想合作 “新能源汽车电池研发”,老赵跟对方谈了一半,突然说:“这事你们找李明吧,他是项目主管,懂新技术。”

    李明没跟这家企业打过交道,不知道对方最看重的是 “技术落地周期”,一上来就讲技术参数,把企业代表说得云里雾里。对方走的时候跟陈建军抱怨:“你们这儿怎么回事?换了人,连我们的需求都摸不清了。”我急了,找老赵谈话,老赵却梗着脖子:“我不懂新技术,别耽误人家项目。”

    那天晚上,我拉着老赵去了学校门口的 “老杨饭馆”,点了他爱吃的红烧肉,还开了瓶二锅头。酒过三巡,老赵的眼眶红了,他夹了块肉放进嘴里,含糊地说:“鹿鸣,你还记得 2006 年那个机械厂不?他们要搞设备改造,担心咱们的技术不行,我带着张教授在工厂蹲了半个月,跟着工人一起调试,手上磨的泡现在还有疤……”“我记得。” 我给老赵满上酒,“还有 2007 年,横向经费紧张,你跑了十几个企业,拉来三百多万,救了急。”“可现在呢?” 老赵把酒杯往桌上一墩,“说我学历低,跟不上趟了。李明是博士,可他知道跟工厂老板怎么打交道吗?知道工人师傅要的是啥吗?”

    我没反驳,只是把自己的杯子跟他碰了一下:“老赵,科发院要做大事,不能只靠老经验,也不能只靠高学历。李明需要学怎么跟企业打交道,你也能帮他 —— 我跟程院长建议,设个‘资深项目顾问’岗,你带带李明,发挥你的经验,行不行?”老赵盯着酒杯里的酒,半天没说话,最后点了点头。

    科发院成立后的第一个 “大考”,是 2009 年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申报。机械学院的李教授申报 “大型数控机床智能化改造”,初稿里的技术路线写得像流水账。我让王磊拆解读指南,李明帮着改材料,自己则带着李教授去企业调研。那天老赵也跟着去了,他跟企业的总工拍着肩膀聊天,几句话就摸清了对方的需求:“他们要的不是多先进的技术,是能马上用在生产线上的,故障率要低。”

    这句话点醒了李教授,他重新调整了技术路线。答辩前一周,王磊组织了模拟答辩,老赵坐在底下当 “评委”,提的问题全是企业会关心的:“设备调试需要多久?后期维护怎么保障?” 李教授一开始答不上来,老赵就教他:“你跟他们说,咱们派技术员驻场三个月,有问题随叫随到,他们就放心了。”最后这个项目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