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章:大学里的那些事  大学哪些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14章:大学里的那些事 (第1/3页)

    一、职称评聘:时间、资源赛跑的攻坚战

    “今年正高评审结果出来了,还是没我。” 文学院的周明教授捏着手机,指尖泛白。这是他第三次冲击正高职称,47 岁的年纪,鬓角已爬满银丝,书架上堆着厚厚的课题申报书和论文手稿,可 “教授” 前面那顶 “正高” 的帽子,依旧遥不可及。在大学里,评上正高绝非易事,它像一座陡峭的山峰,无数教授背着科研、教学的重担,在山间艰难跋涉,不少人走了十年甚至更久,仍未抵达山顶。

    大学评正高,首先难在 “名额的僧多粥少”。和中学不同,大学虽有正高岗位,但竞争激烈程度远超想象。重点高校的正高比例通常控制在教师总数的 15% 以内,普通本科院校也多在 10% 左右,而双一流高校的热门学科,比如计算机、临床医学等,正高名额更是 “一票难求”。

    理学院的***教授深有体会。他们学院有 60 多名教师,每年正高名额最多 2 个,去年申报的就有 8 人,其中不乏主持过省级课题、发表过多篇 SCI 论文的资深教授。“我们学院有位老教授,55 岁了,连续五年申报正高,每次都卡在最后一轮。去年评审结束后,他在办公室里坐了一下午,说‘可能这辈子都评不上了’,听得我们心里发酸。” ***说,名额少还不算,有些学科还会受 “岗位饱和” 限制,比如某师范大学的历史学专业,正高教师已占比 20%,近几年几乎没新增名额,年轻教授只能 “排队等退休”。

    比名额更难的,是 “科研成果的高门槛”。大学评正高,省部级课题早已是 “基础配置”,国家级课题才是 “硬通货”—— 要么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简称 “国社科”),要么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简称 “国家科”),而且必须是已结题项目,参评人还得是主持人或核心参与人(通常要求前两位)。这对大学教授来说,简直是 “一场持久战”。

    文学院的周明教授,为了拿中国家社科课题,前前后后准备了五年。第一次申报时,他选的 “近代白话小说语言研究” 课题,评审意见说 “研究范围过窄,创新不足”;第二次调整方向,聚焦 “新媒体时代文学传播研究”,又因 “实证数据不足” 被驳回;第三次,他带着团队跑了六个省市的图书馆,收集了近百年的报刊资料,还做了 2000 份问卷调查,熬夜修改申报书 12 版,才终于拿到中国社科青年项目。可课题结题更难:三年里,他既要给本科生上 “中国现代文学史”,带 4 个研究生,还要挤出时间写研究报告,经常凌晨两三点还在电脑前核对数据。“有次为了赶结题报告,我连续熬了三个通宵,最后直接在办公室晕倒了,被同事送到医院输液。” 周明苦笑着说,即便这样,结题时仍有评委提出 “部分案例分析不够深入”,他又花了两个月补充研究,才勉强通过。

    论文要求更是 “压得人喘不过气”。文科教授需要发表 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或国内顶刊,理科教授则得靠 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而且影响因子(IF)有明确标准,双一流高校要求 IF≥5,普通本科院校也得≥3,有些学科还要求 “至少一篇顶刊论文”。

    理学院的李娜教授,研究方向是纳米材料,为了发一篇 IF=6 的 SCI 论文,她和团队在实验室泡了整整两年。实验初期,合成的纳米颗粒总是达不到预期尺寸,她带着研究生反复调整温度、压力参数,光是失败的样品就装了十几个箱子。好不容易做出合格样品,数据分析又出了问题,她专程去上海交大找专家请教,来回跑了四趟,才解决技术难题。论文写好后,投给国际期刊《纳米快报》,又经历了三轮审稿,评委提出了 23 条修改意见,她逐条修改,光回复信就写了 5000 多字。“收到录用通知那天,我在实验室哭了,不是因为高兴,是觉得太委屈了,这两年没睡过一个安稳觉。” 李娜说。

    更让教授们头疼的,是 “学术影响力的隐形要求”。评正高不只是看成果数量,还要看同行认可度 —— 比如是否担任国家级学会理事、是否主持学术会议、是否有国外高校访学经历,甚至是否有横向课题(企业合作项目)的转化成果。这些要求,对缺乏资源的普通教授来说,如同 “空中楼阁”。

    商学院的王浩教授,教学口碑极好,还主持过一项中国国家社科课题,发表了 3 篇 SSCI 论文,可连续两次评正高都没通过。评审反馈说 “学术影响力不足”—— 他没主持过全国性学术会议,也没海外访学经历。为了弥补短板,王浩主动联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申请访学名额,光推荐信就写了 8 封,还自费承担了 10 万元生活费。访学期间,他既要听课、参加学术研讨,还要远程指导国内研究生,每天只睡 4 个小时。回国后,他又牵头举办 “中国企业管理创新论坛”,拉赞助、邀请专家、安排议程,忙得脚不沾地。“为了评正高,我把家里的积蓄都快花光了,还欠了朋友不少人情。” 王浩无奈地说。

    最让教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