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6章: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管理  大学哪些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第16章: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管理 (第3/3页)

理费),避免遗漏或重复计算。以周教授的 “智能农业传感器研发” 项目为例,团队最初的成本清单中,只算了芯片、电路板等直接材料的费用,却忽略了 “传感器性能测试费”(需委托第三方机构检测,单次费用约 5 万元)和 “项目管理费”(按学校规定,横向项目需计提 5% 的管理费)。科发院专员在核算时发现了这一问题,及时补充了相关成本,最终将报价从 200 万元调整为 155 万元 —— 既保证了团队的研发成本,也让企业觉得 “物有所值”,双方很快签订了合**议。

    对于技术难度高、市场行情不明确的项目(如前沿技术研发、专利独占许可),科发院还会邀请行业专家、财务专家组成 “评估小组”,进行第三方评估。2023 年,机械工程学院吴教授团队与 B 企业合作 “工业机器人精密减速器研发” 项目,因该技术国内鲜有成熟案例,双方对报价分歧较大(企业希望控制在 200 万元以内,团队则认为需要 300 万元)。科发院邀请了中科院自动化所的专家、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一起分析项目的技术难点(如减速器齿轮加工精度要求高,需定制专用设备)、研发周期(2 年)、市场价值(项目成功后可替代进口产品,为企业节省成本),最终评估出合理经费为 260 万元,并出具了《经费评估报告》。这份报告得到了双方的认可,合作得以顺利推进。

    “科发院的评估不是‘拍板’,而是‘搭桥’—— 用客观数据和专业分析,帮助老师和企业找到利益平衡点。” 张科长说,推行这一机制以来,我院横向项目 “报价分歧导致合作失败” 的比例从 30% 下降至 12%,项目平均合作周期缩短了 1.5 个月,企业满意度提升至 92%。

    16.2.2 结余经费:灵活配置,激活 “沉淀资金” 的二次价值

    横向项目结题后,往往会产生一定的结余经费(因研发效率提升、材料采购成本下降等原因)。以往,结余经费的处理方式较为单一,要么全额上缴学校,要么限定用于 “与原项目相关的支出”,这种僵化的模式让不少科研团队觉得 “惋惜”:“明明有结余,却不能用于其他有价值的研究,太可惜了。”

    为破解这一问题,科发院联合财务处推出 “横向项目结余经费灵活配置方案”,明确结余经费可按 “5:3:2” 的比例进行分配:50% 可转存至科研团队的 “横向项目备用金账户”,用于后续与原项目相关的技术优化、成果推广(如组织技术培训、参加行业展会);30% 可用于团队的 “自主科研项目”(如支持青年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学生科创项目);20% 可作为 “科研激励资金”,用于奖励项目核心成员(需按学校薪酬管理规定发放)。

    这一方案的推行,让结余经费从 “沉淀资金” 变成了 “创新火种”。2024 年初,土木工程学院郑教授团队与 C 企业合作的 “桥梁抗震加固技术服务” 项目结题,产生结余经费 36 万元。按照方案,团队将 18 万元(50%)转存至备用金账户,用于后续为企业提供 “加固效果跟踪检测” 服务;10.8 万元(30%)支持了青年教师李博士的 “新型抗震材料研发” 小课题(该课题后续成功申报了市科技计划项目);7.2 万元(20%)用于奖励项目团队,激发了成员的积极性。

    “以前结余经费就像‘鸡肋’,现在却能‘变废为宝’—— 既延续了原项目的价值,又支持了新研究,一举两得。” 郑教授说。更重要的是,这一方案还吸引了更多企业合作 —— 不少企业表示,“高校能合理利用结余经费,说明经费管理高效、透明,我们更愿意投资。”

    除了横向项目,科发院还将这一 “灵活配置” 思路延伸到专利转化经费管理中。针对专利转让费、许可使用费的结余,推出 “结余经费反哺研发” 机制:结余经费的 60% 可用于专利的后续维权、二次开发(如将发明专利转化为实用新型专利);40% 可用于科研团队的 “专利培育计划”(如资助团队申请新的核心专利)。2023 年,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陈教授团队的 “新型肿瘤靶向药物专利” 以 500 万元转让给 D 药企,扣除相关税费后结余 80 万元。团队用 48 万元(60%)委托律师事务所进行专利维权(打击了 2 起侵权行为),用 32 万元(40%)资助了 “靶向药物递送系统” 的专利申请,目前该专利已进入实质审查阶段。

    “专利转化不是‘一卖了之’,结余经费的合理利用,能让专利的价值持续释放。” 科发院知识产权管理科科长杨明表示,近两年来,我院专利转化结余经费用于 “二次研发” 的比例达 75%,带动新专利申请数量增长 40%,真正形成了 “专利转化 - 经费结余 - 新专利培育” 的良性循环。

    16.3 管理创新见成效:从 “管控” 到 “服务”,让经费真正赋能科研

    无论是政府计划项目的 “全周期协同”,还是横向项目与专利转化的 “精细化把控”,科发院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核心思路,始终是 “从管控转向服务”,不把经费管理当成 “约束”,而是当成 “保障”,用专业、灵活的服务,让科研工作者 “省心、放心、安心”。

    这种管理模式的成效,不仅体现在数据上:近三年,我院政府计划项目立项数年均增长 18%,横向项目合作金额年均增长 25%,专利转化收入年均增长 30%;更体现在科研工作者的口碑上,在 2024 年的科研团队满意度调查中,“经费管理服务” 的满意度达 95%,较 2021 年提升了 20 个百分点。

    “以前觉得科发院是‘管项目的’,现在觉得是‘帮我们做事的’,从预算编制到经费使用,遇到问题找科发院,总能解决。” 这是不少科研工作者的共同感受。而对于科发院而言,这份认可既是鼓励,也是责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