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章:科技管理制度创新探索  大学哪些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17章:科技管理制度创新探索 (第1/3页)

    这年新学期开学后的一天早上,我推开办公室门,办公室不大,靠窗的位置摆着一张深棕色的实木办公桌,桌面上永远收拾得整整齐齐:左侧摞着待处理的高新办科研项目申报材料,右侧是一叠厚厚的统计报表,正中央摊开的,是校人事处刚下发的《2013 年度教师职称评审工作细则(征求意见稿)》。我坐下时,目光先落在了桌角那座小小的水晶奖杯上,那是去年学校授予我的 “年度科研管理创新标兵”,底座上刻着的 “江城科大一卡通科研管理系统” 字样,让我想起五年前那个熬夜核对数据的夜晚。

    那时我刚晋升高新办主任不久,看着教师们抱着一摞摞纸质材料在各个科室间奔波,有时为了盖一个章要等上大半天,心里便动了改革的念头。后来主导开发的 “一卡通系统”,把项目申报、经费管理、成果转化全搬上了云端,化工学院的李教授在巴黎凌晨两点通过移动端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期检查的事,至今仍是学校科研管理圈里的美谈。再后来推行的 “赛马制”,让我在导师的项目和青年长江学者的团队间选择了回避,虽落了个 “六亲不认” 的戏称,却守住了 “制度面前无特例” 的原则;建立的 “科研信用积分制”,更是让环境学院的陈副教授凭长江大保护工程的成果破格晋升教授,打破了 “唯论文论” 的桎梏。

    这些过往的成绩,如今却被桌上那份细则里的一句话搅得有些沉甸甸的,“职称评审中,项目级别认定以第一负责人为准,参与人员贡献不单独计分”。我手指在这句话下轻轻划了划,指甲无意识地蹭过纸面,上周和材料学院年轻教师张伟的对话,又清晰地浮现在耳边。

    那天材料学院张伟副教授是攥着一叠项目合同来找我的,三十岁左右的小伙子,眼睛里满是红血丝,说话时声音都带着点发颤:“鹿主任,您帮我看看,我这三年参与了三个国家重点项目,其中两个是 500 万以上的大项目,负责的子课题还拿了行业奖项,可评副高的时候,还是因为不是第一负责人被刷下来了。” 他把合同摊开,指着上面的 “参与人员” 一栏,指尖因为用力而泛白,“您看,这项目里的核心实验方案是我设计的,现场调试也跑了十几个城市,可到了职称评审这儿,这些好像都不算数……”

    张伟走后,我对着那几份合同看了很久,办公室里的日光灯管发出轻微的嗡嗡声,窗外的香樟树影晃进来,在合同上投下晃动的光斑。我忍不住想,建校初期学校的纵向项目单个很少能超过300 万元以上,那时一个项目负责人名额确实能覆盖主要贡献者;可如今国家对科技投入逐年加大,千万级的项目已成常态,一个大项目往往需要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科研人员协作,却依旧只能设定一个第一负责人。这就像让一支球队打比赛,只给队长记功,其他队员再努力也得不到认可,长此以往,谁还愿意当 “绿叶”?年轻教师的积极性受挫,学校的科研团队建设,又该如何推进?

    这个问题像一块石头压在我心里,让我接连几天都睡不安稳。夜里躺在床上,眼前总浮现出张伟那双带着失落的眼睛,还有其他年轻教师私下里抱怨 “干得多不如挂名好” 的声音。我知道,不能再等了,必须拿出切实的解决方案。

    第二天一到办公室,我就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整理数据,把学校近五年的科研项目按金额分类统计:300 万以下的项目 137 个,300 万至 500 万的 55 个,500 万至 1000 万的 36 个,1000 万以上的 9 个。其中参与人员超过 10 人的大项目,占比已经达到 35%,而这些项目中,因不是第一负责人导致职称晋升受阻的教师,仅去年就有 29 人。看着表格里不断跳动的数字,我心里渐渐有了一个清晰的想法:按项目金额分级设立子项目负责人,这样既能匹配不同规模项目的协作需求,又能给年轻教师一个明确的 “名分”。

    我对着表格反复琢磨:300 万以上的项目,团队规模通常在 5-8 人,需要一个核心成员协助总负责人统筹子课题,设 1 个子项目负责人刚好;500 万以上的项目,往往涉及多个技术方向,比如材料研发、设备调试、数据分析,2 个子项目负责人能分别对接不同模块,避免总负责人精力分散;1000 万以上的项目,大多是跨学科合作,甚至需要对接多个合作单位,3 个子项目负责人才能覆盖各个环节。而且,子项目负责人必须由总项目负责人决定,毕竟总负责人最了解团队成员的能力和贡献,谁更适合牵头子课题,他心里最有数,这样也能避免 “论资排辈” 或 “人情关系” 的干扰。

    “光解决纵向项目的问题还不够。” 我在笔记本上写下这句话时,忽然想起上周参加的校企合作座谈会。会上,几家合作企业的负责人都提到,学校的横向科研合作 “有技术、缺对接”,企业有实际需求,却找不到长期稳定的对接专家;教授有技术成果,却因经费不稳定、精力有限,难以持续推进转化。这个问题,让我的思路一下子开阔了:科技管理创新,不能只盯着纵向项目,横向合作这块 “短板”,也得补上,否则学校的科研成果只能躺在实验室里,无法真正服务产业。

    一、产学研特聘教授:架起校企合作的 “固定桥梁”

    我第一次萌生 “设立产学研特聘教授” 的想法,是在走访资环学院王立教授的实验室时。王立教授研究的 “工业废水深度处理技术” 在行业内很有名气,近三年先后和五家化工企业合作过横向项目,可经费却时高时低:2021 年到款 180 万,2022 年 220 万,2023 年又降到 160 万。“不是技术不行,是企业总担心我这边精力不够。” 王立教授一边给我看实验数据,一边无奈地说,“我手里还有两个纵向课题,有时候企业那边要紧急调整方案,我得等纵向项目的节点过了才能腾出手,人家下次有合作,就犹豫了。”

    听着王立教授的话,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