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科技管理制度创新探索 (第2/3页)
心里忽然亮了:如果能设立一个专门对接企业的教授岗位,让有技术、有经验的教师能集中精力搞横向合作,不就能解决 “精力分散” 和 “经费不稳定” 的问题吗?我立刻组织科室里的同事开会讨论,初步拟定了 “产学研特聘教授” 的认定标准:持续 3 年以上,到款横向科技经费每年 200 万元以上,或当年到校1000万元以上的横向经费,且在合作企业中有明确的技术转化成果。
定标准时,我特意把 “每年 200 万” 作为底线 ,这个金额既能保证教师有足够的精力投入横向合作,又能让企业看到学校的诚意;而 “1000万” 则是为了吸引那些能承接重大产业项目的人才,毕竟这样的项目对学校和企业来说都是双赢。我心里也有过顾虑:会不会有人觉得标准太高?但转念一想,产学研特聘教授不是普通的荣誉,而是要真正承担起校企合作的重任,标准太低反而会让这个岗位失去价值。
消息传出去后,王立教授第一个报了名。他把手里的纵向项目交接给了团队里的年轻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横向合作中。没过多久,他就和一家大型石化企业签订了三年期的战略合**议,每年到款经费稳定在 300 万以上,还在企业里建立了 “联合实验室”,专门针对企业的废水处理难题开展定制化研究。更意外的是,这个岗位还吸引了校外的人才,一位在环保企业工作多年的高级工程师,因为去年牵头为学校引进了一笔 1200 万的横向经费,符合 “当年到校 1000 万” 的条件,主动申请入职,成为了学校的第二位产学研特聘教授。
“以前企业找学校合作,像在‘打游击’,这次找这个教授,下次可能就换了人。” 我在后续的校企座谈会上,听到企业负责人这样评价,“现在有了产学研特聘教授,我们知道该找谁,合作起来也放心,这才是真正的‘长期伙伴’。” 看着企业负责人满意的笑容,我心里也松了口气:还好当初坚持了那个标准,这个岗位总算真正发挥了作用。
二、设立异地研究院:把 “实验室” 建到产业一线
设立产学研特聘教授解决了 “人” 的问题,可 “距离” 的障碍,又成了我新的牵挂。去年冬天,我带队去苏南的一个装备制造产业园区考察,当地一家企业的负责人拉着我抱怨:“我们想和贵校合作开发一款精密检测设备,可你们的老师每次来都要坐四个小时高铁,现场调试一次得来回跑两趟,光在路上就耽误了不少时间。有时候设备出了紧急问题,等老师赶过来,生产线都停了大半天。”
我在园区里转了一整天,踩着冰冷的水泥地,走进一家家企业的车间,看着机械臂不停运转,却因为一个小小的检测误差而暂停生产。园区负责人告诉我,这里聚集了近百家装备制造企业,很多企业都有和高校合作的需求,但普遍反映 “高校离产业一线太远,响应速度慢”。我站在园区的办公楼前,看着来来往往的货车和车间里亮起的灯,忽然有了个想法:为什么不在产业集中的地区,设立学校的异地研究院或成果转化分中心?这样既能就近对接企业需求,又能让教师的技术成果快速落地,还能避免老师们在路途上浪费时间。
这个想法的推进,远比我预想的要难。首先是选址,我先后跑了苏南、浙北三个产业园区,对比了租金、政策支持、企业密度等多个因素,每次都要和园区负责人谈上大半天,还要实地考察周边的交通和配套设施。有一次为了确认一个园区的电力供应是否能满足实验室需求,我特意等到晚上,跟着电工去配电室看设备参数,冻得手都僵硬了。最终选定苏南那个园区,是因为当地政府承诺提供三年免租金的场地,还能协助对接企业资源,这对学校来说能节省不少成本。
然后是人员调配,需要从学校各个学院抽调有企业合作经验的教师常驻。一开始还有些教师犹豫,担心异地工作影响家庭,有位年轻教师就跟我说:“鹿科长,我孩子才三岁,要是去苏南常驻,一周才能回家一次,实在放心不下。” 我挨个找他们谈话,承诺 “弹性工作时间”,增加校外补贴,可以每周在苏南工作四天,周五回校;还协调学校解决了常驻教师的住宿和子女入学问题,比如把教师子女安排进学校附属的幼儿园,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2014 年春天,“江城科技大学(苏南)装备制造研究院” 正式揭牌。研究院就设在园区的孵化器里,1000 平方米的空间里,划分了实验室、办公室和成果展示区。揭牌当天,就有三家企业当场签订了合**议。其中一家企业的负责人笑着说:“以前我们要等学校的老师来,现在大学研究院就开在隔壁,有问题随时能沟通,上个月我们提出的检测精度优化需求,老师们一周就给出了方案,这效率以前想都不敢想。” 我看着研究院里忙碌的教师和企业代表,心里格外踏实,把 “实验室” 建到产业一线,不仅是空间上的延伸,更是学校科技管理理念的升级,科研终于不再是 “关起门来做实验”,而是真正走到了产业中去。
三、剩余经费灵活使用:给科研团队 “留足后劲”
解决了 “人” 和 “空间” 的问题,我又把目光投向了横向课题的经费管理。我记得去年年底,材料学院的一个团队在结题时,还剩下 23 万元经费,团队负责人来找我,想用钱做一个后续的小实验,完善之前的技术成果。可按照当时的规定,剩余经费必须收回学校,不能再用于项目相关的研发。那位负责人攥着经费报表,语气里满是惋惜:“鹿科长,那 23 万虽然不多,但足够我们做一次关键的材料性能测试,要是能留下来,我们的成果转化可能会快半年。现在收回去,这个技术就只能先放着,说不定过阵子就被别的团队赶超了。”
他走后,我翻遍了学校的经费管理文件,发现横向课题的剩余经费管理,一直沿用的是纵向项目的规定 ——“结题后剩余经费收回,统筹使用”。可横向项目和纵向项目不同,很多横向项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