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章:科技管理制度创新探索  大学哪些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第17章:科技管理制度创新探索 (第3/3页)

的技术成果需要后续的优化和迭代,比如根据企业的反馈调整参数,或者针对新的应用场景做适配,剩余经费往往是团队用于 “首尾” 和 “拓展” 的关键资金。如果把这笔钱收回,不仅会打击团队的积极性,还可能导致一些有潜力的技术成果 “烂尾”。

    我决定推动经费管理的改革。首先做了个统计,发现学校近三年结题的横向课题中,有 62% 的项目存在剩余经费,平均每个项目剩余 18 万元,总金额超过 1500 万元。看着这个数字,我心里更坚定了:这么多钱如果能留给项目组,能支持多少后续研发?能让多少技术成果落地?

    我带着统计数据,多次和财务处、人事处沟通,提出 “横向课题结题后,剩余经费留归原项目组,用于后续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或人才培养,使用范围由项目组自主申报,学校审核备案”。财务处的同事一开始提出质疑:“这样会不会导致经费滥用?比如有人把钱用在和科研无关的地方。” 我早有准备,笑着拿出补充方案:“我们不是‘放任不管’,而是‘有序放开’。项目组要提交剩余经费的使用计划,明确每一笔钱的用途,学校每季度会进行审计,确保经费都用在科研和转化上,一旦发现违规,就取消该团队未来三年的横向经费留存资格。”

    政策实施后,材料学院的那个团队,用剩余的 23 万元做了材料性能测试,优化后的技术很快被一家新能源企业看中,签订了 120 万元的成果转化协议。团队负责人特意给我送来了一份成果报告,激动地说:“秦科长,要是没有这笔剩余经费,我们的技术可能就错过了最佳转化时机,现在不仅企业满意,我们团队也更有干劲了,下次有横向项目,我们还想争取!” 看着他兴奋的样子,我心里暖暖的 —— 改革最怕的就是 “一刀切”,只要多站在教师和团队的角度考虑,政策就能真正落到实处。

    四、凝聚共识:从 “一个人的想法” 到 “全校的行动”

    从纵向项目的子项目负责人分级设定,到横向合作的三项创新举措,我前前后后忙碌了近半年。我的笔记本上,记满了调研数据、教师意见、企业需求,还有无数次讨论后修改的方案,有的页面被划得密密麻麻,有的地方贴着便利贴,写着 “明天和王立教授确认合作细节”“下周去苏南研究院看看设备情况”。

    在向科发院处务会汇报的前一天晚上,我还在办公室里加班,把所有材料整理成了一份厚厚的报告。尤其在纵向项目子项目负责人的部分,我特意做了一个表格,清晰列出 “项目金额区间”“子项目负责人数量”“设定依据” 和 “案例参考”,比如在 “300 万 - 500 万” 那一行,标注了 “案例:材料学院某 500 万项目,总负责人选定年轻教师张伟为子项目负责人,负责核心实验模块,张伟凭此资格成功申报副高”。我知道,只有把细节说清楚,把好处讲明白,院领导与校领导才会认可这个方案。

    汇报会上,我把自己的思考和方案一五一十地讲了出来。提到纵向项目子项目负责人时,我特意强调:“300 万以上设 1 个,500 万以上设 2 个,1000 万以上设 3 个,这个标准是根据近五年的项目数据定的,刚好匹配不同规模项目的协作需求;而且让总负责人决定子项目负责人,既能保证人选的合理性,也能避免行政干预科研。” 我还举了张伟的例子,“像张伟这样的年轻教师,有能力、肯干事,就差一个能证明自己的机会,子项目负责人就是这样一个机会。”

    处领导们认真听着,不时点头。分管科研的副校长拿起我的报告,翻到了项目负责人的表格,笑着说:“鹿鸣,你这个细化标准很实在,不是拍脑袋定的,既考虑了大项目的协作特点,又给了年轻教师机会,值得推广。” 其他领导也纷纷表示,横向合作的三项创新举措,抓住了校企合作的关键痛点,符合学校 “产学研融合” 的发展方向。

    2013年 6 月,学校正式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科研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规定:300 万元以上的纵向项目可设立 1 个子项目负责人,500 万元以上可设立 2 个子项目负责人,1000 万元以上可设立 3 个子项目负责人,子项目负责人由总项目负责人选定;产学研特聘教授按 “三年连续年均 200 万或单次 1000 万横向经费” 标准认定;异地成果转化分中心给予场地和政策支持;横向课题剩余经费留归项目组灵活使用。

    政策出台那天,我的办公室比往常更热闹。张伟拿着新的项目申报书来找我,兴奋地说:“鹿主任,我现在是那个 800 万项目的子项目负责人了!总负责人说我之前做的实验数据很扎实,让我牵头子课题,今年评副高终于有希望了!” 他的眼睛里闪着光,和上次来找我时的失落截然不同。王立教授也打来电话,说他的产学研特聘教授岗位吸引了两名企业的技术骨干来读研究生,校企合作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今年的横向经费已经到款 400 万了。

    我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看着楼下操场上奔跑的学生和不远处实验室里亮着的灯,心里格外温暖。我知道,科技管理创新没有终点,未来还会有新的问题、新的挑战,比如异地研究院的运营成本如何优化,子项目负责人的考核标准如何细化。但只要我始终记得 “为教师服务” 的初心,始终坚持 “实事求是” 的原则,就一定能为学校的科研事业,为每一位奋斗的教师,搭建起更广阔的平台。

    夕阳透过窗户,落在我的笔记本上,那上面写着我新的计划:下个月,要去苏南研究院调研,看看设备使用情况和教师的工作需求;还要和人事处一起,细化子项目负责人的考核标准,确保他们的贡献能真正被认可。我的笔在纸上继续写着,每一个字都透着坚定 —— 因为我知道,每一点小小的改变,都可能照亮一位教师的科研之路,都可能让学校的科研事业向前迈进一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