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3章:从博士到院士并非只是升级  大学哪些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第23章:从博士到院士并非只是升级 (第3/3页)

用,推动了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的发展。他 45 岁时就评上了教授,52 岁时当选为中科院院士,“我的成果不是‘小改进’,而是‘从 0 到 1’的突破,这是院士选拔最看重的。” 赵院士说。

    2. 应用研究 / 技术开发领域:得解决 “国家战略需求的关键问题”,有重大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如果是做应用研究或技术开发的(比如工程、材料、医学、农业等),你得解决 “国家战略需求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或者 “行业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而且成果得有 “重大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比如工程院的王院士,他在 “高铁轴承” 领域做了 20 多年研究 —— 以前我国的高铁轴承都依赖进口,不仅价格贵,还容易被 “卡脖子”。王院士带领团队攻关,研发出了 “国产高铁轴承”,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不仅打破了国外垄断,还让高铁轴承的成本降低了 30%,每年为国家节省几十亿元。这个成果不仅解决了国家战略需求,还推动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他 58 随时当选为工程院院士。

    六、院士选拔的 “流程”:比你想象的更严苛

    除了有重大成就,院士选拔的流程也非常严苛,堪比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1. 提名:得有 “院士推荐”,不是谁都能申报

    首先,你得有 “提名资格”—— 要么是 3 位以上的在职院士联名推荐(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不能交叉推荐),要么是国内的学术团体(比如中国科协、各全国性学会)推荐。而且,每位院士每年只能推荐 1-2 人,推荐前还得深入了解你的成果,甚至去你的实验室考察。

    2. 评审:多轮 “筛选”,全程 “匿名”

    提名之后,还要经过多轮评审:先是 “学部评审组” 的初审,对你的成果进行学术评价;然后是 “学部大会” 的评审,由所有在职院士进行投票;最后还要公示,接受行业内的监督,如果有人对你的成果提出质疑,还得进行调查和复核。

    整个过程全程 “匿名”,评审专家都是本领域的权威院士,任何一点 “瑕疵” 都可能被指出。比如有位教授,成果很突出,但因为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有 “成果表述不准确” 的问题,被评审专家指出,第一次申报院士就没通过。

    3. 没有 “固定年限”:有人早有人晚,有人一辈子都没机会

    院士选拔没有 “年龄限制”,也没有 “固定年限”,有的人评上教授后,5-10 年就当选院士(比如赵院士 52 岁当选);有的人则要等待 60 多岁甚至 70 岁(比如王院士 58 岁谁当选,还有的院士 65 岁才当选);还有很多优秀的教授,一辈子都没评上院士。

    比如某高校的刘教授,他在 “有机化学” 领域有很高的造诣,发表了几十篇顶刊论文,主持过多个国家级重大项目,还培养出了 10 多位优秀的博士生,但他申报了 3 次院士都没成功。“不是我的成果不好,而是比我更优秀的人太多了,院士是‘最高荣誉’,不是‘达标就给’,而是‘优中选优’。” 刘教授说。

    4、那些容易被误解的事:别再搞混这些 “关键点”

    聊到从博士到院士的路,很多人会有一些 “误解”,我们得趁这个机会澄清一下:

    误解 1:院士是 “行政级别”,或者 “更高的职称”?都不是!

    很多人以为,院士是 “比教授更高的职称”,或者有 “行政级别”(比如 “副部级”),其实都错了。

    院士是 “荣誉称号”,不是 “职称”,比如一位教授当选院士后,他的职称依然是 “教授”,只是多了一个 “院士” 的荣誉;也不是 “行政级别”,虽然院士会享受一些待遇(比如国家特殊津贴、科研资源支持),但没有行政职权,不能像 “局长”“校长” 那样行使行政权力。

    就像中科院的李院士,他当选院士后,依然在实验室带学生做研究,职称还是 “研究员”,“院士”这个称号,是对我过去工作的认可,更是一种责任,让我更有动力去做更有意义的研究。”

    误解 2:只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能评院士?企业里的科研人也有机会!

    很多人觉得,只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授 / 研究员能评院士,其实不是。企业里的科研人员,只要有重大成果,也有机会当选院士。

    比如某国企的王首席工程师,他在 “石油开采技术” 领域工作了 30 多年,研发出了 “新型页岩油开采技术”,让我国的页岩油产量提高了 50%,为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没有高校或科研院所的职称,但凭借这个成果,56 随时当选为工程院院士。

    企业里的科研人员,岗位层级和高校不一样(比如 “高级工程师”“首席科学家”“技术总监” 等),但只要成果足够突出,符合院士选拔的要求,就能申报,核心还是 “成果”,不是 “单位”。

    误解 3:所有博士都能走 “从博士到院士” 的路?只有 “学术一线深耕者” 才有机会!

    很多人觉得,只要是博士,就能一步步评到教授、冲击院士,其实不是。

    博士毕业后,有很多选择:有的去企业做 “研发工程师”,有的去政府部门做 “公务员”,有的去互联网公司做 “产品经理”,还有的去创业做 “老板”。这些人虽然是博士,但没有在 “学术或科研一线” 长期深耕,自然就和 “院士路径” 无关。

    只有那些毕业后一直留在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研发一线,一辈子专注于 “做研究、搞创新” 的人,才有可能进入院士选拔的视野。比如前面提到的赵院士、王院士,他们从博士毕业到当选院士,30 多年里一直没离开过科研一线,每天都在实验室或项目现场,这条路,需要 “坐冷板凳” 的耐心,更需要对学术的 “热爱”。

    七、这条路到底有多长?致敬每一份 “坐冷板凳” 的坚持

    我们来算一笔 “时间账”:

    博士毕业:通常 28-30 岁;

    从讲师 / 助理研究员到副教授 / 副研究员:5-10 年,也就是 33-40 岁;

    从副教授 / 副研究员到教授 / 研究员:5-8 年,也就是 38-48 岁;

    从教授 / 研究员到院士:5-20 年,甚至更久,也就是 43-68 岁。

    也就是说,从博士毕业到当选院士,最短需要 15 年(28 岁博士毕业→33 岁副教授→38 岁教授→43 岁院士),最长可能需要 40 年,甚至一辈子都走不完。

    而且,这还只是 “时间”,背后是无数个熬夜改论文的夜晚,是无数次项目申报失败后的坚持,是无数次面对质疑时的不放弃。就像一位院士说的:“我这辈子没什么别的爱好,就是喜欢做研究 ,哪怕实验失败一百次,只要第一百零一次成功了,就值得。”

    回到开头的林晓博士,他看完张院士的报告后,在笔记本上写了一句话:“这条路很长,很难,但只要有方向,有热爱,就不怕走下去。”

    其实,从博士到院士,从来不是一条 “等级递进” 的 “升级路”,而是一条 “不断突破自我、为学术献身” 的 “奋斗路”。院士的荣誉固然耀眼,但更珍贵的,是每一位科研人员在这条路上的 “坚持与热爱”,是他们用一辈子的 “坐冷板凳”,推动着科学进步,守护着国家的科技未来,这才是从 “博士” 到 “院士” 最动人的地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