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科技管理中跨越边界的交友之道 (第2/3页)
业处。
“每次有新政策,我都先在这张图上‘走一遍’,看怎么把红、蓝、黄串起来。” 有次孙伟指着地图上的一个交叉点说,“比如去年推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我先找蓝钉里的小企业,问他们缺什么技术;再找红钉的实验室,看谁能提供;最后找黄钉的财政厅,申请‘技术服务补贴’,你看,这样一串,政策就落地了。”
而我,更像是他这张 “地图” 里的 “红色枢纽”,帮他把高校的 “学术资源” 转化成 “可落地的资源”。有次孙伟说,某市科技局想找专家给当地的 10 家纺织企业做 “数字化转型” 评估,问我能不能帮忙联系。我没直接说 “可以”,而是先问清企业的需求:有的缺智能分拣技术,有的缺能耗监测系统。然后我整理了一份 “专家清单”,不仅写了姓名、单位,还标注了 “研究方向(智能纺织装备 / 工业互联网)”“过往服务案例(帮荆门某纺织厂降本 15%)”“每周可出差时间(周三、周四)”。孙伟拿到清单时,笑着说:“你这比我找的中介还专业,我不用再花时间核对专家能不能对接,直接就能安排。”
后来那次评估很成功,有 3 家企业直接和我们学校的纺织工程实验室签了合**议,其中一家企业的数字化生产线投产后,年产值翻了一倍。孙伟特意打电话给我:“你提供的专家‘精准度’太重要了,要是随便找个搞人工智能的专家,不懂纺织行业,反而帮倒忙。” 这其实就是科技管理里的 “资源匹配” 核心:不是有资源就行,而是要 “对的资源” 配 “对的需求”。
随着合作越来越深,我们的关系也从 “工作对接” 延伸到了 “私人互助”,而这种互助,又反过来加固了工作里的信任。2019 年,孙伟的同事老李有个孩子,高考后想报考我们学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又怕分数不够,想找老师了解 “自主招生政策”。孙伟找到我时,还特意说:“你别为难,要是不符合政策,我就跟老李说清楚。” 我先查了孩子的模考成绩,比往年自主招生线高 10 分,又联系了电子信息工程系的王主任,安排了一场线上咨询会,王主任不仅讲了自主招生的流程,还根据孩子的兴趣,推荐了 “嵌入式系统” 方向的选修课。后来孩子顺利通过自主招生,老李特意请我们吃饭,在席间说:“本来以为高校的老师都‘高冷’,没想到这么接地气。”
而我需要帮忙时,孙伟也从来不含糊。2020年,我们学校想申报 “国家大学科技园”,材料里需要 “地方政府支持证明”,但当时市里的科技局对 “园区入驻企业数量” 有疑问,迟迟不肯盖章。我找孙伟时,他正在外地出差,却立刻给市科技局的刘局长打了电话:“他们学校的科技园里,有 7 家企业是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还有 3 个项目是省重点研发计划,这些都是实打实的,你们可以去实地看,别卡流程。” 后来市科技局的人来考察,孙伟还特意抽时间赶回来,陪着一起看园区,帮着解释 “大学科技园对区域创新的带动作用”。最后证明顺利盖章,科技园成功获批时,学校的领导说:“要是没有孙处帮着沟通,这事儿至少得拖三个月。”
社会网络理论里说,“强连接” 比 “弱连接” 更能带来稳定的资源闭环,因为 “强连接” 里有频繁的互动和多维度的信任。我和孙伟的关系,就是这样的 “强连接”:他调任科技厅成果转化处副处长时,需要做一份 “全省产学研转化现状调研”,我帮他协调了 12 所高校的科技处,收集了近五年的转化数据,还陪着他走访了省内的 5 家校有企业;而我校的 “智能光电检测系统” 项目申报 “省科技进步奖” 时,孙伟帮我分析了往届获奖项目的 “亮点规律”,指出 “要突出‘打破国外垄断’这个点,你们的系统比进口产品便宜 40%,这就是最大的优势”。最后项目拿了二等奖,颁奖那天,孙伟在台下朝我竖了竖大拇指,眼神里的开心,像自己拿了奖一样。
现在再看孙伟办公室的 “人脉地图”,我发现红钉旁边,多了些小字标注,比如我所在学校的智能光电实验室旁边,写着 “可对接新能源、汽车行业”;蓝钉的锐科光电旁边,写着 “需光电检测技术”。孙伟说:“这都是和你合作久了,慢慢摸清的‘资源脾气’,知道谁能做什么,谁需要什么,政策落地就快多了。” 而我知道,这份 “摸清”,其实就是科技管理里最珍贵的 “默契”,不是靠文件,而是靠一次次的对接、互助,慢慢攒出来的。
三、长期关系的维护密码:科技管理里的 “走心共生”
每个月的月中和月末,我们都会约在学校的教工咖啡馆见见面。那地方不大,有个小院子,种着两棵桂花树,秋天的时候,咖啡香里混着桂花香,特别舒服。我们俩每次都坐靠窗的位置,点两杯美式,不加糖不加奶,这是多年的习惯,就像我们聊天的内容,从来不加 “客套话”。
有时候聊政策,比如他会说:“明年的省重点研发计划,可能会侧重‘碳中和’方向,你们实验室可以提前准备相关项目。” 我会记下来,回头跟实验室的老师说;有时候聊行业趋势,我会说:“我们最近和华为合作开发‘智能传感芯片’,感觉以后 AI + 硬件的结合会是主流。” 他会点头:“我也听企业说过,下次政策修订可以往这个方向靠。” 有时候也聊家常,比如他儿子上高中,纠结选理科还是文科,我会把自己女儿选理科后 “从抵触到喜欢” 的经历告诉他;我母亲生病需要找专家,他会帮我联系省人民医院的医生,还特意叮嘱 “要提前说清楚是慢性病,别让老人跑冤枉路”。
有次周五见面,我带了份实验室新做的 “智能光电传感器” 样品,给他看:“这个体积比以前小了一半,功耗也降了 30%。” 他拿在手里翻来覆去看,还掏出手机拍了照:“我下周要去见一家做无人机的企业,他们正好缺小型传感器,我把样品带去,说不定能促成合作。” 后来那家企业真的和我们实验室签了协议,首批订单就有 500 套。我跟孙伟说 “谢谢”,他却说:“谢什么?你给我看样品,我给企业牵线,本来就是互相的,再说,看到你们的技术能用上,我也开心。”
在这段关系里,我们始终遵守着一个 “黄金法则”:永远为对方保留颜面,永远替对方着想。有一次,我们学校申报的 “医疗影像 AI 辅助诊断系统” 项目,在评审会上没通过。散会后,孙伟没在会场说什么,而是等所有人走了,拉着我到走廊:“不是技术不行,是材料里少了‘临床验证报告’,评审专家担心系统的准确率,你补一份三甲医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