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5章:学术孤儿的雨林法则  大学哪些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25章:学术孤儿的雨林法则 (第2/3页)

    那次会议结束后,林舟把自己修改好的论文发给了张老师。两个月后,他收到了《文艺研究》的用稿通知。当他把这个消息告诉周教授时,周教授笑着说:“你看,机会都是自己争取来的。学术圈虽然讲究人脉,但更看重真才实学,你有实力,再主动一点,自然会有人愿意帮你。” 林舟点点头,他知道,自己已经慢慢学会了在雨林里寻找食物和水源,不再是那个只会被动等待的迷路者。

    三、向内扎根:熬夜改稿的 “笨功夫”

    成为访问学者后,林舟虽然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但他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记得刚读博时,导师跟他说过:“靠山山倒,依墙墙塌,再厉害的导师也不能替你写论文,最终还是得靠自己。” 这句话,成了他在学术道路上的座右铭。

    在南京大学的一年里,林舟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写论文和申请课题上。他每天早上七点起床,去图书馆占座,一直待到晚上十点闭馆,回到宿舍后还要继续修改论文到凌晨一两点。有时候思路卡壳,他就拿着草稿纸在校园里转圈,直到想出解决办法才回去。有一次,为了修改一篇关于现当代文学与新媒体融合的论文,他连续熬了三个通宵,最后实在撑不住了,趴在桌子上睡着了,醒来时发现脸上还沾着墨水。

    那段时间,周教授的组会每周都会如期举行,每次林舟都会带着自己写好的论文初稿去参加。组会上,其他同学和访问学者的批评意见往往很尖锐,有时候会把他的论文批得一无是处。有一次,一个博士生指出他的论文在数据论证上存在漏洞,还举了好几个反例,林舟当时脸都红了,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但他知道,这些批评是宝贵的,能帮他发现自己看不到的问题。

    组会结束后,林舟会把大家的意见一条一条记下来,然后逐字逐句地修改论文。有一篇论文,他前前后后修改了十五遍,从研究框架到论证方法,几乎改了个遍。最后一次修改时,他发现自己之前引用的一个重要文献有误,为了核实这个文献,他特意坐高铁去了上海图书馆,在古籍部里泡了整整一天,才找到准确的出处。当他把修改好的论文发给周教授时,周教授在邮件里回复:“这篇论文已经达到了核心期刊的水平,你的努力没有白费。”

    除了写论文,林舟还积极申请各种课题。他先后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等多个课题。起初,他的申报书要么因为选题不够新颖被淘汰,要么因为论证不够充分被拒。但他没有放弃,每次收到拒稿通知后,他都会认真分析评审意见,然后修改申报书。有一次,他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进入了复评,但最后还是因为 “研究方法创新性不足” 被刷了下来。那段时间,林舟很沮丧,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不适合做科研。

    周教授看出了他的情绪低落,找他谈了一次话:“做科研就像挖井,很多人挖了几米就放弃了,可只要再坚持一下,说不定就能挖到水。你现在的问题不是能力不够,而是还没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再坚持坚持,总会有收获的。” 听了周教授的话,林舟重新振作起来。他结合自己在新媒体文学研究方面的积累,重新调整了课题选题,还邀请了周教授和刘教授作为课题指导专家。半年后,他申报的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终于获批了。

    拿到立项通知书的那天,林舟给远在老家的父母打了个电话,电话里,他的声音忍不住有些哽咽。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课题的获批,更是对他这段时间所有努力的肯定。在学术雨林里,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踏踏实实地付出 “笨功夫”,才能让自己的根扎得更深,才能在风雨来临时不被轻易打倒。

    四、功利性科研:先 “活下去” 再说理想

    林舟从南京大学回到江城大学后,很快就面临着职称评审的压力。按照学校的规定,他要在两年内评上副教授,否则就要被调去行政岗位。可当时他手里只有一篇《文艺研究》的论文和一个教育部课题,距离评副教授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

    那段时间,林舟很纠结。他一直想做关于 “民国时期通俗文学传播” 的研究,这个方向虽然冷门,但却是他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可他知道,这个方向的研究周期长,出成果慢,很难在短时间内满足职称评审的要求。而当时学术界的热点是 “新媒体时代的文学批评”,很多学者都在做这个方向的研究,出成果快,还容易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

    办公室的张老师看出了他的纠结,私下里跟他说:“小林啊,我知道你有自己的学术理想,可理想不能当饭吃。你现在最重要的是评上副教授,先‘活下去’,才能谈以后的研究。” 张老师的话像一盆冷水,浇醒了沉浸在理想中的林舟。他想起自己读博时,为了凑学费和生活费,每天晚上都要去兼职做家教;想起刚入职时,因为没有核心论文,连参加学术会议的资格都没有。他知道,对于他这样的学术孤儿来说,没有资格谈纯粹的理想,先解决 “温饱问题” 才是硬道理。

    于是,林舟暂时放下了自己喜欢的民国通俗文学研究,把主要精力放在了 “新媒体时代文学批评” 这个热点方向上。他每天都会关注最新的学术动态,阅读相关的研究文献,还会去各大文学网站收集数据。有一次,为了研究某网络文学平台的用户阅读习惯,他连续一个月每天都在平台上 “潜水”,还加入了十几个读者群,收集了近千份有效问卷。

    很快,他就写出了一篇关于 “网络文学用户阅读偏好与批评导向” 的论文。论文完成后,他把论文发给了之前认识的《文艺理论研究》的编辑李老师。李老师很快就回复了他,说论文的选题很贴合当下的学术热点,数据也很翔实,只是在理论深度上还需要加强。林舟按照李老师的意见,又补充了大量的理论分析,还引用了几位国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个月后,这篇论文顺利在《文艺理论研究》上发表了。

    可没想到,这篇论文却给他带来了一些非议。有一次,在学院的学术沙龙上,教文艺理论的赵老师当着很多人的面说:“有些年轻老师为了评职称,专挑热点写论文,这样的研究没有学术价值,纯粹是投机取巧。” 虽然赵老师没有指名道姓,但林舟知道,赵老师说的就是他。还有一些同事私下里议论,说他 “急功近利”“没有学术操守”。

    林舟心里很委屈,他不是不知道热点研究可能缺乏长远的学术价值,可他有自己的苦衷。有一次,他在走廊里遇到赵老师,赵老师又旁敲侧击地说:“小林啊,做学术还是要沉下心来,不要只想着走捷径。” 林舟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说:“赵老师,我知道您说的有道理。可我现在要评职称,要养家糊口,如果连基本的生存问题都解决不了,怎么沉下心来做长期研究呢?如果您觉得我写的论文不好,那您可以指出具体的问题,我会虚心接受。但如果只是因为我做的是热点研究就否定我的努力,我不能认同。” 赵老师没想到林舟会反驳,愣了一下,然后哼了一声就走了。

    这件事让林舟明白,在学术圈里,总会有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对你指手画脚,但最重要的是坚持自己的选择。功利性科研不丢人,只要不违背学术道德,不抄袭、不造假,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生存问题,就是值得肯定的。后来,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