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学术孤儿的雨林法则 (第3/3页)
舟又陆续发表了三篇关于新媒体文学研究的核心论文,还顺利主持了一个省级课题。在职称评审时,他的材料得到了评审专家的一致认可,顺利评上了副教授。
评上副教授的那天,林舟给自己买了一瓶红酒,独自在家喝了起来。他想起自己这段时间的经历,想起那些非议和质疑,心里百感交集。他知道,自己暂时 “活” 下来了,以后他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研究。在学术雨林里,有时候需要暂时放下理想,学会适应环境,才能有机会实现长远的目标。
五、有底线的任劳任怨:学会对无理要求说 “不”
评上副教授后,林舟在学院里的地位稍微稳定了一些,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院里的一些老教师开始把各种杂事交给她做,比如帮他们整理教学资料、替他们监考、甚至帮他们写年终总结。起初,林舟觉得自己是年轻人,多做点事也没什么,还能和同事们处好关系,所以不管是谁找他帮忙,他都会答应。
可没想到,他的 “任劳任怨” 却让一些人得寸进尺。有一次,教古代汉语的孙老师找到他,让他帮忙写一个关于 “古代汉语教学改革” 的申报书,还说这个申报书很紧急,让他三天内完成。林舟当时正在忙着修改一篇重要的论文,还要准备下周的课程,但他不好意思拒绝,只好答应下来。那段时间,林舟每天只睡三个小时,白天上课、改作业,晚上就熬夜写申报书。可当他把写好的申报书交给孙老师时,孙老师只是随便翻了几页,就说:“你这写的什么啊,一点都不符合要求,我还是自己写吧。” 林舟看着孙老师把他熬夜写的申报书扔在一边,心里又生气又委屈。
还有一次,学院要举办一个学术研讨会,系主任李教授让林舟负责会议的组织工作,包括联系参会学者、安排住宿、准备会议材料等。本来这些工作已经够忙了,可王老师又找到他,让他帮忙给参会的几位 “大佬” 准备礼物,还特意叮嘱要选贵一点的,说是 “为了学院的形象”。林舟算了一下,买礼物需要花两千多块钱,可学院并没有给这笔经费。他找到王老师,说经费的问题不好解决,可王老师却说:“你先垫上,以后再找学院报销。” 林舟知道,学院的报销流程很复杂,这笔钱很可能最后报不下来,但他还是硬着头皮答应了。
这件事让林舟意识到,一味的任劳任怨只会让别人觉得你好欺负,甚至会得寸进尺。他决定改变自己,学会有底线地拒绝别人的无理要求。
没过多久,孙老师又找到林舟,让他帮忙批改古代汉语的期末试卷。林舟想起上次写申报书的事,便笑着说:“孙老师,真不好意思,我这段时间要忙着准备研究生的课程,还要修改论文,实在没时间帮您批改试卷。您可以找学院的研究生帮忙,他们应该有时间。” 孙老师没想到林舟会拒绝,脸色一下子沉了下来,说:“不就是让你改几份试卷吗?至于这么推脱吗?” 林舟依旧笑着说:“孙老师,我真的是没时间,不是推脱。如果我有时间,肯定会帮您的。” 孙老师哼了一声,转身走了。
虽然拒绝了孙老师,但林舟心里还是有些忐忑,怕影响和同事的关系。可没想到,从那以后,反而很少有人再随便找他帮忙做杂事了。有一次,张老师私下里跟他说:“小林啊,你早就该这样了。之前那些人就是看你好说话,才总把杂事推给你。你现在学会拒绝,他们反而会尊重你。” 林舟点点头,他知道,在学术圈这个复杂的环境里,既要学会与人相处,也要有自己的底线。对于合理的要求,可以尽力去帮忙;但对于那些无理的、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要求,要学会勇敢地说 “不”。只有这样,才能在保护自己的同时,赢得别人的尊重。
六、与人为善:善良是最珍贵的 “通行证”
虽然在学术圈里经历了很多挫折和非议,但林舟始终没有改变自己与人为善的性格。他相信,善良是一种美德,也是在学术雨林里最珍贵的 “通行证”。
在南京大学做访问学者时,有一个叫李娜的博士生,因为家里出了点事,耽误了论文的写作进度,眼看就要延期毕业。李娜每天都很焦虑,经常在组会上偷偷哭。林舟看在眼里,主动找李娜聊天,还把自己写论文的经验和技巧分享给她。他帮李娜梳理论文的研究框架,指出她论文中存在的问题,还陪她一起去图书馆查资料。在林舟的帮助下,李娜的论文进度很快就赶了上来,最后顺利毕业了。毕业那天,李娜抱着林舟哭着说:“林哥,谢谢你,如果不是你,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回到江城大学后,林舟也经常帮助身边的年轻老师和学生。有一个叫王浩的青年教师,刚入职不久,对课题申报流程不太熟悉,林舟就把自己申报课题的经验详细地告诉了他,还帮他修改申报书。王浩的课题最后顺利获批,他特意请林舟吃饭,说:“林老师,您真是个好人,以后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您尽管开口。”
还有一次,林舟带的一个本科生想报考南京大学的研究生,可不知道该怎么准备复试。林舟就给周教授发了一封邮件,询问复试的相关情况,还把本科生的论文发给周教授,请他帮忙指导。周教授很爽快地答应了,还特意给本科生打了电话,告诉她复试需要注意的事项。最后,这个本科生顺利考上了南京大学的研究生。开学前,她特意给林舟送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 “良师益友,恩重如山”。
林舟的善良也得到了回报。有一次,他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时,遇到了一个难题 —— 需要一个重要的文献资料,可他在江城大学的图书馆里找不到。正当他着急的时候,之前帮助过的李娜给他发了一封邮件,说她在南京大学的图书馆里找到了这份资料,已经扫描好发给了他。林舟收到资料后,心里特别感动。他知道,自己当初的一个小小善举,如今却帮了自己一个大忙。
还有一次,林舟在评教授职称时,因为一个评审专家对他的研究方向不太了解,提出了一些质疑。正当他担心评审结果时,北京师范大学的刘教授主动给评审专家打了电话,介绍了林舟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潜力。最后,林舟顺利评上了教授。后来他才知道,刘教授之所以会帮他,是因为之前刘教授来江城大学做讲座时,林舟帮他安排了住宿和行程,还主动帮他整理了讲座的录音和笔记。刘教授说:“林舟是个踏实、善良的年轻人,他的努力和才华值得肯定,我只是帮他说句公道话而已。”
如今的林舟,已经从一个迷茫的学术孤儿,成长为一名在业内小有名气的学者。他不仅发表了几十篇核心期刊论文,主持了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研究生。每当有人问他在学术圈里取得成功的秘诀时,他都会笑着说:“其实没什么秘诀,就是学会了适应学术雨林的法则,既要努力拼搏,也要保持善良。在学术圈里,人脉和资源很重要,但最珍贵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善良。”
窗外的梧桐叶又绿了,林舟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看着楼下匆匆走过的学生,心里充满了感慨。他知道,自己在学术雨林里的探索之路还没有结束,未来还会遇到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但他相信,只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保持善良和努力,就一定能在这片雨林里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也能帮助更多像他一样的学术孤儿,在这片雨林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