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6章:逐梦沙河经验,赶赴阳光新程  大学哪些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26章:逐梦沙河经验,赶赴阳光新程 (第2/3页)

投资机构,清华大学通过研究院这个平台,将学校的科研实力与深圳的产业资源、资本资源对接,最终形成了 “科研 - 转化 - 孵化” 的良性循环。

    (二)学科提升:从 “实验室” 到 “应用场” 的跨越

    学科的生命力在于应用。很多高校的优势学科,往往因为缺乏 “应用场景”,导致科研成果 “束之高阁”。而异地驻外研究院,恰恰为学科提供了这样的 “应用场”,将学科优势与当地产业需求结合,让科研成果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提升,进而增强学科的影响力。

    学校材料学科在创办沙河玻璃研究院之前,虽然在玻璃材料基础研究方面有积累,但在 “产业应用” 领域一直处于劣势。而通过研究院的实践,材料学科的研究方向更加 “接地气”:针对玻璃生产的能耗问题,研发出了 “低温熔融玻璃配方”;针对环保问题,开发出了 “玻璃熔窑废气脱硫技术”。这些成果不仅在行业内产生了广泛影响,还带动了学科的人才培养,材料学院开设了 “玻璃材料应用” 方向的研究生课程,很多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就来自研究院的实际项目,毕业生也深受企业青睐。

    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的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点。浙江大学的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学科,通过与苏州的产业需求对接,不仅推动了科研成果的转化,还形成了 “智能制造系统工程”“生物医药转化医学” 等新兴交叉学科方向,进一步提升了学科的竞争力。

    (三)人才吸引:从 “被动等待” 到 “主动对接” 的转变

    人才是大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但很多高校在人才吸引方面,往往局限于 “本部所在地”,难以接触到外地的优秀人才。而异地驻外研究院,能够将学校的 “人才平台” 延伸到外地,近距离接触和吸引当地的优秀人才。

    沙河玻璃研究院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吸引了学校的科研人员驻外,还从当地企业引进了 5 名资深技术专家作为 “产业导师”,这些专家熟悉玻璃生产工艺,为研究院的技术研发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研究院还与沙河市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设了 “玻璃技术定向班”,为当地培养了 400 多名技术工人,其中有 20 多名优秀学员后来考入了学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实现了 “人才培养 - 就业 - 升学” 的闭环。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则通过 “双基地” 模式,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科研人员可以在深圳研究院工作,同时享受清华大学的学术资源;研究生可以在深圳完成部分课程学习和科研实践,毕业后还能留在深圳就业。这种模式不仅吸引了国内的优秀人才,还吸引了不少海外高层次人才加盟。

    (四)社会服务:大学的 “责任担当” 与 “价值体现”

    大学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服务社会的责任。而异地驻外研究院,正是大学履行这一责任的重要载体 —— 将学校的智力资源、科研资源输送到地方,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实现 “校地共赢”。

    某师范大学在教育资源薄弱地区设立的驻外研究院,通过开展教师培训、教育咨询等服务,不仅提升了当地的教育水平,还为学校的教育学学科积累了实践经验;我校在西部某省设立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针对当地的农业产业需求,研发出了 “节水灌溉技术”“特色农产品保鲜技术”,帮助当地农民增收致富。这些案例都说明,异地驻外研究院不仅是学校发展的 “助推器”,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 “智囊团”。

    程处长常说:“大学办驻外研究院,不是‘向外扩张’,而是‘向内扎根’,扎根地方产业,扎根社会需求,这样才能实现大学的价值。” 这句话,也成为了我撰写《大学异地驻外研究院工作的探索与思考》报告时的核心思路。

    四、他山之石:标杆研究院的成功密码

    在撰写报告的过程中,我深入研究了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等标杆案例,发现它们虽然定位不同、模式各异,但都有着共同的 “成功密码”,精准的定位、深度的产学研合作、灵活的体制机制,而这些,也与程处长在沙河玻璃研究院的实践不谋而合。

    (一)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综合性创新平台” 的典范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成立于 1996 年,是国内最早的异地驻外研究院之一。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它已成为集科研、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人才培养为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平台,其成功的关键在于 “三个结合”:

    一是学校优势与地方需求结合。深圳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需求旺盛,而清华大学在这些领域的科研实力雄厚。研究院围绕深圳的产业需求,设立了 “电子信息研究所”“生物医药研究中心” 等机构,开展针对性的研究。比如,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研究院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为深圳的半导体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

    二是成果转化与企业孵化结合。研究院建立了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与企业签订 “技术开发合同”,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需要的技术;同时,设立 “创业孵化基金”,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场地服务和管理咨询。截至 2024 年,研究院已孵化出高科技企业 300 多家,其中不乏行业领军企业,这些企业不仅为深圳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还与研究院保持着长期的合作关系。

    三是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结合。研究院与清华大学本部紧密合作,开展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可以在深圳完成部分课程学习和科研实践,毕业论文选题来自企业的实际需求;同时,研究院还为深圳的企业开展在职人员培训,培养了大量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这种 “产学研用” 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满足了深圳的产业需求,还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产业导向型” 的标杆

    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成立于 2011 年,是典型的 “产业导向型” 研究院。它以浙江大学的科技成果和人才资源为依托,以苏州的产业需求为导向,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其成功的关键在于 “三个精准”:

    一是定位精准。苏州是国内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发达,但缺乏高端的技术研发平台。研究院精准定位为 “苏州产业升级的技术支撑平台”,不追求 “大而全”,而是聚焦苏州的优势产业,开展针对性的研发和转化工作。

    二是合作精准。研究院与苏州的企业建立了 “一对一” 的合作模式,针对每家企业的技术需求,组建专门的研发团队,开展 “定制化” 的技术服务。比如,为某汽车零部件企业开发 “智能检测系统”,为某生物医药企业优化 “药物合成工艺”。这种精准的合作模式,不仅提高了成果转化的效率,还增强了企业与研究院的粘性。

    三是服务精准。研究院搭建了 “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 “一站式” 服务,从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到企业孵化、资金对接,全方位支持企业发展。比如,为初创企业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和法律咨询,为成长型企业对接风险投资机构,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三)沙河玻璃研究院:“小而精” 的基层实践

    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相比,沙河玻璃研究院规模不大、领域不宽,但它的成功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其核心在于 “三个务实”:

    一是目标务实。不追求 “高大上” 的定位,而是聚焦沙河玻璃产业的 “痛点”—— 能耗高、污染重、附加值低,以 “解决实际问题” 为目标,脚踏实地开展工作。

    二是做法务实。不搞 “形式主义” 的合作,而是将实验室建在车间里,让科研人员跟工人一起上班,手把手教技术;不依赖学校的拨款,而是通过技术服务、成果转化获得资金,实现 “自我造血”。

    三是保障务实。不空谈 “人才政策”,而是实实在在为驻外人员解决职称评定、子女入学等问题,让他们能够安心工作。

    这三个标杆案例虽然模式不同,但都印证了一个道理:异地驻外研究院的成功,不在于规模多大、投入多少,而在于是否能精准对接需求、是否能深度融入地方、是否能切实解决问题。

    五、前行路上的镜鉴:经验与教训的沉淀

    在调研和撰写报告的过程中,我也发现,并非所有的异地驻外研究院都能取得成功。部分研究院因为盲目扩张、文化融合困难、资金短缺、成果转化不畅等问题,最终陷入 “停滞” 甚至 “关停” 的困境。而程处长的沙河玻璃研究院和那些成功的标杆案例,也为我们总结了宝贵的经验,敲响了警钟。

    (一)经验总结:四个 “关键支撑”

    明确的目标定位:成功的研究院都有清晰的目标定位 —— 要么聚焦某一产业(如沙河玻璃研究院聚焦玻璃产业),要么服务某一领域(如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聚焦高科技产业),要么解决某一问题(如某师范大学研究院聚焦教育资源薄弱地区的教师培训)。没有明确的定位,研究院就会像 “无头苍蝇”,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程处长在创办沙河玻璃研究院时,就明确提出 “三个服务” 目标:服务沙河玻璃产业升级、服务学校材料学科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正是因为目标清晰,研究院的工作才有了方向,避免了 “盲目跟风”。

    深度的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是异地驻外研究院的 “生命线”。成功的研究院都与当地的企业、政府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了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与苏州的企业建立了 “联合研发中心”,企业提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