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9章:珍惜在岗每一天  大学哪些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29章:珍惜在岗每一天 (第1/3页)

    走进江城科技大学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中心的办公楼,三楼西侧的****办公室窗明几净。窗台上摆着一盆修剪整齐的文竹,叶片间还夹着几张泛黄的便签,上面记着 “2023.10 核对深圳研究院设备清单”,“2024.3 阳光研究院资产处置收尾” 这样的字迹,这是我回到科技转化中心工作后,每天随手记录的工作节点。从最初接过 20 多个驻外研究院协调管理工作的交接本,到如今能清晰报出每个研究院的核心项目、对接企业,时光在一本本厚重的工作台账里悄然溜走,转眼便到了临近退休的年纪。

    岗位转型:从 “管理者” 到 “守护者” 的身份切换

    当我踏入****办公室的那一刻,我的眼前展现出了一幅令人瞩目的景象:20 多份厚重的研究院档案整齐地堆放在桌子上,仿佛是一座座等待探索的知识宝库。

    这些驻外研究院分布在全国 10 多个省市,它们就像散落在各地的明珠,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有些研究院扎根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犹如科技的先锋队,专注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技术的落地生根;有些则驻守在传统工业基地,宛如技术的守护者,致力于帮助当地企业完成技术升级,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有一些深入县域地区,如同农业科技的使者,积极探索农业科技与乡村振兴的结合路径,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每一份档案都是一个故事的载体,里面详细记录了从研究院筹备、团队组建到项目落地的每一个环节。然而,这些档案中也隐藏着许多待解决的难题,它们如同迷雾一般笼罩着这些研究院的发展道路。

    有的研究院因为当地政策的调整,导致项目推进受阻,原本顺利的计划被迫中断;有的团队由于核心成员的变动,出现了技术断层,使得研究工作陷入困境;还有的研究院因为与学校本部沟通不畅,导致资源对接滞后,无法及时获得所需的支持和帮助。

    更为普遍的问题是,当地政府领导频繁跟换,往往会给研究院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新领导可能对研究院的工作不够重视,或者对相关政策的理解和执行存在偏差,从而导致开办经费迟迟不能到位,工作不得不停顿下来。

    “这些研究院就像学校撒在外面的‘种子’,得精心呵护才能长成‘大树’。” 当时的中心主任拍着我的肩膀说。为了尽快摸清情况,我花了整整三个月时间,把 20 多个研究院的档案逐字逐句读了一遍,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出问题、需求和待跟进事项。遇到不理解的技术术语,就抱着档案跑到相关学院找专家请教;碰到政策疑问,就主动联系当地科技部门了解细则。那段时间,我的办公室里总是堆着高高的档案袋,桌上的保温杯换了一次又一次热水,直到把每个研究院的情况都装进心里,才开始制定针对性的协调方案。

    阳光市研究院的善后工作,是我接手的第一个 “硬骨头”。这个研究院因当地产业规划调整,需要终止合作并完成资产处置、人员安置等工作。接到任务时,我心里很清楚,善后工作远比新建难,既要保障学校的资产安全,又要妥善安置研究院的工作人员,还要维护好与当地政府的合作关系,不能因为研究院终止就影响学校的声誉。

    第一次去阳光市研究院时,我特意提前半天出发,路上反复翻看研究院的资产清单和人员档案。到达研究院时,院子里静悄悄的,只有几个工作人员在收拾东西,脸上满是失落。“我们在这里干了五年,眼看项目要出成果了,怎么说停就停了?” 一位负责技术研发的工程师红着眼眶对我说。我没有急着谈工作,而是先坐下来听他们讲这五年的经历,从最初顶着烈日跑企业调研,到熬夜攻克技术难题,再到看着第一条生产线顺利投产,每一个故事里都藏着大家的心血。

    那天,我和工作人员聊了整整一下午,把他们的诉求一条条记下来。回到学校后,我立刻牵头召开协调会,联合资产处、人事处等部门制定方案:对于可移动的科研设备,联系物流专线运回学校本部或调配给其他有需要的驻外研究院;对于无法移动的固定资产,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评估后依法处置;对于研究院的工作人员,优先推荐到学校合作企业或其他驻外研究院工作,愿意回校的则协调相关部门安排岗位。为了让方案落地,我又先后五次往返阳光市,对接当地政府办理资产过户手续,陪着工作人员去新单位面试,直到最后一位工作人员找到合适的岗位,最后一台设备顺利运走,才松了口气。

    临近退休,我早已卸下所有的行政职务,只负责些日常的协调管理工作。然而,每当年轻的同事们遇到驻外研究院的相关问题时,他们依然会习惯性地来到我的办公室,与我一同探讨交流。

    每当这时,我总会微笑着迎接他们,然后从抽屉里翻出那些早已被岁月尘封的工作台账。这些台账记录着我曾经在驻外研究院工作时的点点滴滴,每一页都承载着无数的经验和教训。

    我会与年轻同事们一起仔细翻阅这些台账,共同梳理其中的关键信息和重要细节。我会耐心地告诉他们:“每个驻外研究院都有其独特之处,它们所处的环境、面临的挑战以及人员构成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一套通用的方案来解决所有问题。”

    接着,我会强调深入了解需求的重要性。我会说:“要想真正解决问题,就必须沉下心去,倾听各方的声音,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和困难所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最适合的解决办法。”

    最后,我会鼓励年轻同事们积极思考、勇于尝试。我会说:“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不要害怕犯错,要敢于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只有不断探索,我们才能不断进步。”

    余热发光:在专业深耕中追逐未竟的梦想

    “卸任行政职务并不是意味着‘退休倒计时’的开始,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一种换个方式继续‘充电’的机会。”这句话就像一句座右铭,时刻提醒着我,即使离开了行政岗位,我依然可以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专业的热爱。

    如今,没有了行政事务的束缚,我终于能够重新拾起年轻时的专业——科技成果转化理论研究。每天清晨,我依然会像过去一样,提前半个小时到达办公室。一进门,我会先泡上一杯热茶,然后打开电脑,浏览最新的行业期刊,了解领域内的前沿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

    午休时间也变得与众不同。过去,我总是忙碌地接电话、开短会,但现在,我可以抱着专业书籍,在会议室里静静地阅读,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这种宁静的阅读时光,让我能够深入思考,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

    下班后,我也不会急着离开办公室。相反,我会留在那里,整理一天的笔记,将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案例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写成一篇篇心得体会。这样的总结不仅有助于我加深对专业的理解,还能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宝贵的经验。

    虽然卸任了行政职务,但我对专业的热情并没有减退。相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