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5章:象牙塔外的风浪  大学哪些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35章:象牙塔外的风浪 (第1/3页)

    在当今社会,高校教师作为知识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力量,其职业选择与发展备受关注。近年来,高校教师辞职下海的现象逐渐增多,这一现象不仅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也为教育领域和职场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考与挑战。

    长期以来,高校教师被视为拥有稳定工作、较高社会地位和学术声望的职业群体。他们在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中,从事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工作,为培养人才、推动学术进步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职业多元化趋势的加强,部分高校教师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道路,选择离开熟悉的校园,投身于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商业领域。

    这一现象背后,蕴含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和个人因素。从社会层面看,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职业选择和发展空间,激发了个体追求多元化职业发展的欲望;从经济角度而言,高校教师的收入水平与职业发展瓶颈,可能促使他们寻求更具经济回报和发展潜力的职业机会;从个人角度出发,个人兴趣、职业理想以及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也是推动高校教师辞职下海的重要动力。

    高校教师辞职下海现象的出现,对教育领域和职场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教育领域,这可能导致高校师资队伍的不稳定,影响教学质量和科研工作的连续性;对于职场而言,这些拥有高学历、丰富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进入商业领域,为职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加剧了市场竞争,推动了行业的创新与发展。因此,深入剖析高校教师辞职下海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理学院王学文这天来到我办公室聊天,他在理学院是分管人事行政、招生分配的副院长,他知道我曾当过驻外研究院的负责人,校外资源多,想让我多给他们学院争取些校外资源。他对我说:“鹿老师啊,我们理学院属于基础学院,上各类基础课的老师多,以教学为主,项目资源少,老师们相对其它学院,课时任务重、收入少、晋升职称难,招老师门槛高很难,能留住安心教学的中青年老师也难啊!他还对我讲了一位老师林舟离职下海的事让我点评。”

    2022年10月中旬,江城的天气逐渐转凉,但空气中仍弥漫着桂花的甜香,这种香气萦绕在街角,给这座城市带来了一丝秋日的温馨。理学院的林舟站在科技处的办公室里,手里紧紧捏着那张皱巴巴的离职审批表。这张表上盖满了大大小小的红章,一共有十四个之多。他的指尖轻轻地划过这些红章,仿佛能够感受到每一个章背后的故事和意义。这些红章就像是他过去九年光阴的见证,记录着他在这个单位里的点点滴滴。

    最后一个章是科技处盖的,当办事员抬起头看向他时,眼中流露出一丝惋惜。这种惋惜的眼神,林舟在过去的大半年里已经见过太多次了。每一个听说他要辞职的人,都会用这样的眼神看着他,仿佛他做出了一个极其错误的决定。

    “林老师,你看你,副高待遇都享着,还有寒暑假带薪,多少人挤破头想进来呢,你这是图啥呀?”办事员忍不住问道。

    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林舟独自一人静静地坐在学院办公楼前那棵古老而繁茂的香樟树下,目光迷茫地凝视着那些来来往往的学生们。他们的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和朝气,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他们的脚下。

    这个问题,林舟已经在心里问了自己整整一年,但始终没有找到一个确切的答案。秋风瑟瑟,几片枯黄的树叶被卷起来,轻轻地飘落在他的公文包上。那公文包的包角早已磨损得露出了里面的绒毛,看上去有些破旧不堪。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公文包里,却装着上周刚刚批改完的本科毕业论文。每一篇论文的扉页上,都工工整整地写着“指导教师:林舟”这几个字。这些字,就如同他九年前初入这所学校时的那份初心一般,从未改变。

    2013 年底,寒风凛冽,雪花纷飞,林舟刚刚结束了在中国科学院的博士论文答辩,带着一箱子沉甸甸的学术资料,踏上了返回江城路途。

    那时的林舟,还是一个充满朝气、眼中闪烁着光芒的年轻人。他对高校讲台有着一种近乎执拗的向往,仿佛那是他人生的终极目标。

    面试那天,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系主任的办公桌上,系主任紧紧握着林舟的手,连说“欢迎”,语气中的热切让林舟心头一暖。在这座科研资源并非顶尖的城市里,中科院的博士学位无疑是一块令人垂涎的香饽饽。

    试讲时,林舟站在讲台上,面对着一群陌生的学生,心中难免有些紧张。然而,当他开始讲解《材料物理导论》这门课程时,他的声音逐渐变得沉稳而自信。他用生动的语言、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案例,将复杂的材料物理知识讲解得深入浅出。

    令人惊讶的是,就连坐在后排打瞌睡的学生也被他的讲解吸引,纷纷抬起头来,专注地听讲。下课后,一个戴着眼镜的女生匆匆追上来,满脸期待地问道:“林老师,您下次还会来讲课吗?”

    林舟微笑着点头,那一刻,他觉得所有的寒窗苦读都得到了最好的回报,所有的努力都有了一个温暖的归宿。

    在最初的几年里,林舟对“优秀教师”这四个字的执着和追求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他的骨髓之中。他对教学工作的热情和投入,让人不禁为之赞叹。

    为了备好一节课,林舟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常常泡在图书馆里,查阅各种资料,甚至会连续一周都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他不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想尽办法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公式转化成生动有趣、易于理解的生活案例。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能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并且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除了在课堂上的精心准备,林舟还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为了帮助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实验平台,他亲自跟着施工队在实验室里忙碌了整整一个月。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怕吃苦,不怕累,手上磨出的茧子比他读博时还要厚。然而,他从未抱怨过一句,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林舟的努力和付出没有白费,学生们对他的认可来得既直接又热烈。每到学期末,他的教学评分总是能够稳居全院前 30%。更令人感动的是,他的办公桌上时常会出现一些匿名的奶茶和感谢信。这些小小的举动,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充分体现了学生们对他的喜爱和感激之情。

    甚至有一位已经毕业的学生,还特意寄来了喜糖,并附上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林老师,您讲的知识点现在还在用呢!”这句话虽然简短,却蕴含着学生对林舟深深的敬意和感激。

    然而,这份曾经熊熊燃烧的热情,却在日复一日的琐碎生活中逐渐被消磨殆尽,失去了原本的锋芒和棱角。他开始慢慢意识到,在高校这个看似充满学术氛围的环境中,晋升的逻辑并非如他所想象的那样简单明了。

    在系里的会议上,领导们总是对那些获得青年基金的老师和发表了TOP级SCI论文的教授赞不绝口,仿佛他们才是真正的学术明星。而他那些学生给予的满分评课表,却只能在年终总结时被轻描淡写地提及一句“教学态度端正”,仿佛这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点缀。

    有一次,他鼓起勇气主动找到系主任,想要谈论关于教学改革的一些想法。然而,系主任却只是微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小林啊,年轻人还是要先把精力放在科研上啊。只有拿到项目和发表论文,评职称的时候才会更有底气。至于教学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