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5章:象牙塔外的风浪  大学哪些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35章:象牙塔外的风浪 (第2/3页)

只要不出差错就可以了。”

    这句话犹如一根锋利的针,无情地刺破了他心中那美好的教育理想。他不禁开始重新审视起自己目前所处的境地: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他既没有德高望重的大导师为其撑腰,也没有足以令人引以为傲的纵向科研项目作为支撑,如此一来,他的晋升道路变得异常崎岖,仿佛一眼就能望到头。

    而更让他感到难堪的是,自己的收入状况简直让人羞于启齿。自从 2014 年社保并轨之后,学校发放的所谓“人头费”仅仅够用来扣除五险一金,甚至有时候还需要自己倒贴一些费用进去;而学院给予的副高职称待遇,年薪虽然号称有 8 万,但其中却有 20%要被扣留到年底统一发放。这样算下来,每个月能够固定到账的工资仅有区区 5500 块。这点微薄的收入,不仅要用来养育孩子、偿还房贷,甚至就连想给父母换一台新冰箱这样的小事,都要让他犹豫不决、思忖良久。

    最令他刻骨铭心的一次经历,是妻子生病住院的时候。当时,他翻遍了所有的银行卡,才好不容易凑齐了住院所需的押金。当他看着缴费单上那一串触目惊心的数字时,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强烈的自我怀疑:自己这九年如一日的坚持,究竟是否真的有意义呢?

    真正让他萌生退意的,并非一时的疲惫,而是那种如影随形、深入骨髓的重复性疲劳。这种疲劳,就像一个无法摆脱的魔咒,日复一日地侵蚀着他的身心。

    从 2016 年开始,他便被固定安排教授《材料物理导论》和《实验设计》这两门课程。起初,他还能充满热情地备课、授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这些课程的内容已经烂熟于心,甚至可以闭着眼睛说出每一页 PPT 的内容。

    每年更新教案时,他都试图加入一些前沿的案例,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然而,现实却总是让他感到无奈。院里频繁地催促他申报项目、填写各种繁琐的统计表,这些工作常常让他忙碌到深夜,以至于他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草草修改几个字。

    而更让他感到崩溃的,是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最多的一年,他需要指导 10 个学生的毕业论文,从选题到答辩,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他的精心指导。光是修改学生的初稿,就能堆积起半尺高的纸张。

    有一次,他连续一周每天都只能睡四个小时,长时间的工作和睡眠不足让他的身体和精神都达到了极限。当他改到最后,看着电脑屏幕上的文字都开始变得模糊不清时,他终于忍不住趴在桌上放声大哭——这不是他所期望的教育,更不是他想要的人生。

    第一次跟妻子提辞职时,是在2021年的除夕夜。窗外烟花绚烂,餐桌上的饭菜冒着热气,他却没什么胃口。“我想辞职。”他低声说,妻子夹菜的手顿了一下,没骂他也没劝他,只是问:“想好了吗?辞了之后干什么?”他答不上来,只能沉默。那天晚上,他坐在阳台抽烟,看着楼下车水马龙,突然觉得自己像被困在玻璃罩里的鸟,看得见外面的世界,却飞不出去。

    犹豫的日子里,他像个分裂的人。在课堂上,他依旧会笑着跟学生互动,可下了课回到办公室,看着堆积如山的表格和教案,就会莫名烦躁。有次监考四六级,他坐在考场最后一排,看着学生们埋头答题的样子,突然想起自己读博时的雄心壮志,再看看眼前的自己,竟然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监考结束后,他在操场走了一圈又一圈,秋风刮得脸疼,心里却有个声音越来越清晰: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真正让林舟下定决心的,是父亲的那场突如其来的重病。那是在 2022 年 6 月的一天,父亲毫无征兆地突发心梗,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医生告知林舟,手术费用需要十几万,这对于他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

    林舟心急如焚,他翻遍了自己所有的积蓄,但还是远远不够。无奈之下,他只能硬着头皮向朋友们借钱,东拼西凑,好不容易才凑齐了手术费。

    在医院的日子里,林舟日夜守在父亲的病床前。看着父亲那苍老而憔悴的面容,他心中充满了愧疚和自责。父亲一生辛苦操劳,如今却遭受这样的病痛折磨,而自己却无能为力。

    在那个漫长的夜晚,林舟默默地坐在父亲的床边,思绪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开始反思自己一直以来所谓的“稳定”生活,那些按部就班的工作、微薄的薪水,在面对父亲的重病时,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当初他选择成为一名高校教师,他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知识传播的使命感,希望能够在这片净土上,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望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探索出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他期待能够在学术研究上取得突破,为学科的发展添砖加瓦,实现自己的学术价值。

    然而,现实却给了我沉重的打击。在高校里,教学水平似乎并不是衡量教师价值的最重要标准。学校更加注重科研成果和项目申报,教师的晋升和待遇往往与科研成果紧密挂钩。这就导致了很多教师为了追求科研成果,不得不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论文撰写和项目申请中,而忽视了教学工作。他尽努力地在教学和科研之间寻找平衡,但却发现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在科研方面,没有强大的背景和资源支持,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简直比登天还难。申请项目需要人脉、需要关系,而这些恰恰是他缺乏的。看着身边的同事们为了项目和论文争得头破血流,他到无比的疲惫和无奈。他禁问自己,这样的科研环境真的是他要的吗?他追求的学术自由和纯粹,在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对于未来的发展,他感到了深深的担忧。在高校里,晋升渠道狭窄,竞争激烈,想要获得更高的职称和更好的发展机会,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而且,即使晋升成功,也未必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想在一个小圈子里,做着几件重复的事情,度过自己的一生。他望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能够接触到不同的人和事,挑战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这种目标冲突,让他工作中感到无比的痛苦和纠结。继续留在高校,意味着他放弃自己的人生追求,在这个看似稳定的环境中,逐渐消磨自己的意志;而离开高校,又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他不知道自己能否在新的领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这种矛盾的心理,让他入了深深的挣扎之中,难以做出抉择。

    就在那个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医院的走廊上时,林舟终于做出了一个决定。他拿出手机,给系主任发了一条消息:“主任,我想申请辞职。”

    消息发出后,林舟静静地靠在墙上,仿佛全身的力气都被抽走了一般。他的眼泪像决堤的洪水一样,再也无法抑制地流淌下来。这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他长久以来内心深处的渴望,一种对自由、对真正想要生活的渴望。

    辞职的流程远比想象中复杂得多,这让他感到有些意外和无奈。他需要从系里开始,逐个拜访各个部门,包括教务处、人事处和科技处等。每到一个部门,他都要面对一系列繁琐的手续和程序,不仅要填写各种表格,还要找到相关负责人签字盖章。

    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许多不同的办事员,每个人都会问他一句:“为什么要辞职呢?”这个问题让他有些难以回答,毕竟他的决定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然而,面对这些询问,他只能微笑着表示感谢,并尽量简洁地解释自己的原因。

    其中,有一位老同事对他的辞职表示特别惋惜。这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