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0章:静溃之二  大学哪些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50章:静溃之二 (第1/3页)

    凌晨一点的实验楼,泡面味与消毒水味在走廊里交织,像一层挥之不去的薄膜。林舟揉着发酸的后颈,盯着 96 孔板里闪烁的微光,指尖已经被移液枪磨出了浅浅的茧子。他的硕士师妹苏晓雨趴在桌上,头发凌乱地遮住脸,手里还攥着未完成的实验记录,电脑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数据表格,右下角的时间跳成了 01:27。

    “小舟哥,我眼睛快睁不开了。” 苏晓雨的声音带着浓重的鼻音,她抬起头,眼底布满红血丝,“这已经是这周第七个通宵了,我昨天去医院查,医生说我有甲状腺结节,让少熬夜。”

    林舟递过去一瓶温牛奶,目光落在她桌角的研究生津贴条上 —— 每月 600 元,孤零零的数字像一记耳光。“老板说下周要交横向课题的中期数据,只能熬着。” 他压低声音,怕惊醒隔壁办公室里还在改标书的张慎行,“师哥去年毕业前,查出重度脂肪肝和腰椎间盘突出,答辩时掏了张按满红手印的请假条,想求每周休息一天,结果老板说他吃不了苦。”

    苏晓雨苦笑一声,撕开一包速溶咖啡往嘴里倒:“我妈昨天打电话,问我读研是不是很轻松,能跟着教授做学问。她不知道,我现在就是个免费劳动力,没有社保,没有加班费,连法定节假日都在赶实验。” 她打开手机,翻出师门群里的聊天记录,师姐的消息还停留在上周:“忍一忍就过去了,哪个实验室不熬夜?”

    这话像一句魔咒,在历届学生中代代相传。林舟想起自己刚入学时,师兄也是这么安慰他的。那时他还抱着对学术的憧憬,觉得熬夜做实验是探索真理的必经之路,直到亲眼看见同实验室的博士生李然,因为连续三个月每天工作超过 14 小时,在离心机旁晕倒,送医后查出急性心肌炎。出院那天,李然收拾东西准备退学,张慎行只是淡淡地说:“现在年轻人心理素质太差,一点压力都承受不住。”

    凌晨三点,实验楼的灯光依旧亮如白昼。林舟看着走廊里排成长队的 96 孔板,像一条流淌着微光的河,河水里漂浮着无数年轻人被透支的青春。他突然明白,这座象牙塔里,早已建起了一座座灯火通明的 “富士康”,学生们被打伤 “劳动力” 的条形码,研究生名额是 “指标”,博士招生是 “项目”,学术理想在无休止的加班中,被悄悄调包成了 “毕业” 二字。

    清晨六点,林舟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出实验楼,撞见了正要去行政楼的陈铭。青年教师眼下的乌青比上次更重,衬衫皱巴巴的,手里抱着一摞厚厚的申报材料,其中一本《学术绩效评价指南》的封面已经被翻得起了毛边。

    “陈老师,您这是要去交什么材料?” 林舟打招呼时,注意到陈铭手里还攥着一张体检报告。

    “申报‘**险探索基金’。” 陈铭的声音带着沙哑,他把体检报告塞进文件夹,“昨天体检,查出胃息肉,医生让尽快手术,可基金申报截止日期就在今天。” 他苦笑一声,指着申报材料上的 “绩效指标” 栏,“你看,这里要求两年内发表 3 篇 SCI 一区论文,否则就算考核不合格。现在的高校就是个绩效社会,我们都是自己的‘企业家’,论文是‘产品’,影响因子是‘股价’,引用率是‘市场份额’。”

    林舟想起张慎行上周在实验室开会时说的话:“别去啃那些冷门课题,周期长、风险高,发不了高分论文。现在大家都做 AI、肿流方向,像股民追涨停板,这才是明智之选。” 那时陈铭反驳说,他想研究一种濒危植物的基因保护,虽然影响因子低,但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结果被张慎行打断:“没有高影响因子,你连‘非升即走’的考核都过不了,谈什么学术理想?”

    “我读博时的导师,花了五年时间研究一个古生物猜想,虽然只发了一篇中文综述,但解决了领域内的一个难题。” 陈铭望着远处的图书馆,眼神里满是向往,“可现在没人愿意做这种事了。评价体系只看量化指标,影响因子成了指挥棒,大家都在追求‘短平快’,没人愿意做重复实验,没人愿意啃硬骨头,因为这些都‘不划算’。”

    他掏出手机,翻出一条学术新闻给林舟看:某高校一位教授,一年发表了 12 篇 SCI 论文,平均每月一篇,可其中 10 篇都是跟风热点的 “灌水” 之后,核心数据毫无创新。“绩效社会最残酷的地方,就是让失败者自责。” 陈铭的声音低沉下来,“你发不了高分论文,不是评价体系有问题,而是你不够努力;你申不到基金,不是评审不公,而是你的‘本子’不够漂亮。我们都在被系统规训,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

    林舟突然想起前几天和师哥的对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